视频
华商网讯(记者 杨毅)有着“灯笼村”美名的三兆村,有着1000多年做灯笼的历史,全村95%的人家都会做灯笼,而到现在全村却仅有30%人靠做灯营生,市场作用下传统的手工灯笼已经再看不到,有村民呼吁希望把传统文化保护起来。
传统手工灯笼经不起风吹雨打 逐渐被市场淘汰
2月2日,记者来到三兆村欲找传统手工的灯笼,却被告知现在已经没人在做传统手工灯笼。“现在已经没人做传统手工灯笼了,卖不出去,没市场。”一村民说。为什么传统手工灯笼再也看不到了?靠做灯笼营生10多年的唐大妈说:“传统手工灯笼主要是质量不行,纸质的灯笼套和竹签的灯笼架经不起风吹雨打,在运输过程中也容易损坏,所以逐渐被市场淘汰,现如今村子里已经没人再做。”
材料人工等成本增加 全村仅30%人靠做灯营生
据了解,三兆村1000多户村民中,95%以上的人家都会做灯笼,在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市面上90%以上的宫灯、造型灯,大都来自这个村。而灯笼村的灯笼不仅在西安有名气,还远销到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有眼光的村民甚至把生意做到了国外,而到现在全村仅有30%人靠做灯营生。记者走访了几家还在靠做灯笼营生的居民家中,被告知从去年开始因为做灯笼的原材料涨价,人工成本增加,很多村民都不愿意再做灯笼,年轻的人都去外地打工赚钱。
有能力承接西安城墙的灯饰 但迫于无组织力竞争
看着“灯笼村”的现状,唐大妈的心里挺不是滋味。她说:“西安城墙的灯饰听说都是请四川人做的,其实我们村三五户人家完全可以承接这样的工程,而且技术不比他们差,只是现在村子里做灯都是散户,村里的灯笼协会也是空有其名,根本没有组建起来,在承接大型灯饰灯展上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记者与唐大妈的交谈中还了解到,去年村里有人牵头欲组建灯笼协会和灯笼公司,但迫于村上不给盖章一直没有组建,很难形成产业化。
小灯笼载着千年民俗 希望把传统文化保护起来
如今传统的手工灯难觅,各种带有声控音乐、能“舞”能动的新型电子灯种类繁多,“灯笼村”的小孩也叫大人去花钱买电子灯笼玩,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现在过年过节时打灯笼的少了,纸糊的灯笼也多被各种造型的塑料灯笼取代,灯笼里用的蜡烛也换成了电池、灯泡。村中有老人认为,虽然灯笼这种物体是不会消失的,但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却日渐被人们舍弃,小灯笼载着千年民俗,希望把传统文化保护起来。
有着“灯笼村”美名的三兆村有1000多年做灯笼的历史
“灯笼村”的小孩也会叫大人去花钱买电子灯笼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