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国 内 时 评 社 会 国 际 图 片 网 事 娱 乐 体 育 人事任免 世园会 问道楼观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华商网 > 新闻 > 原创
西安“灯笼村”仅30%人做灯营生 传统手工灯笼消失
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  2012-02-03 14:10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推 荐
港媒镜头下的大陆游客
港媒镜头下的大陆游客
全球28件“灵异事件”
全球28件“灵异事件”
·日本一女子因嫉妒幸福妈妈折断4名婴儿腿(图)
·少年不愿随父母出行跳楼自杀 家人称都是网络惹祸
·赵本山公开炮轰春晚审查制度:就他们的脸是青的
·网友论坛发帖爆料 猥琐男子假扮学生妹当街乞讨
·桑塔纳用蕾丝短裤遮号牌 驾驶员不知情喊冤(图)
·成都一下岗女工称“韩寒《三重门》抄袭自己”

 

视频

  华商网讯(记者 杨毅)有着“灯笼村”美名的三兆村,有着1000多年做灯笼的历史,全村95%的人家都会做灯笼,而到现在全村却仅有30%人靠做灯营生,市场作用下传统的手工灯笼已经再看不到,有村民呼吁希望把传统文化保护起来。

  传统手工灯笼经不起风吹雨打 逐渐被市场淘汰

  2月2日,记者来到三兆村欲找传统手工的灯笼,却被告知现在已经没人在做传统手工灯笼。“现在已经没人做传统手工灯笼了,卖不出去,没市场。”一村民说。为什么传统手工灯笼再也看不到了?靠做灯笼营生10多年的唐大妈说:“传统手工灯笼主要是质量不行,纸质的灯笼套和竹签的灯笼架经不起风吹雨打,在运输过程中也容易损坏,所以逐渐被市场淘汰,现如今村子里已经没人再做。”

  材料人工等成本增加 全村仅30%人靠做灯营生

  据了解,三兆村1000多户村民中,95%以上的人家都会做灯笼,在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市面上90%以上的宫灯、造型灯,大都来自这个村。而灯笼村的灯笼不仅在西安有名气,还远销到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有眼光的村民甚至把生意做到了国外,而到现在全村仅有30%人靠做灯营生。记者走访了几家还在靠做灯笼营生的居民家中,被告知从去年开始因为做灯笼的原材料涨价,人工成本增加,很多村民都不愿意再做灯笼,年轻的人都去外地打工赚钱。

  有能力承接西安城墙的灯饰 但迫于无组织力竞争

  看着“灯笼村”的现状,唐大妈的心里挺不是滋味。她说:“西安城墙的灯饰听说都是请四川人做的,其实我们村三五户人家完全可以承接这样的工程,而且技术不比他们差,只是现在村子里做灯都是散户,村里的灯笼协会也是空有其名,根本没有组建起来,在承接大型灯饰灯展上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记者与唐大妈的交谈中还了解到,去年村里有人牵头欲组建灯笼协会和灯笼公司,但迫于村上不给盖章一直没有组建,很难形成产业化。

  小灯笼载着千年民俗 希望把传统文化保护起来

  如今传统的手工灯难觅,各种带有声控音乐、能“舞”能动的新型电子灯种类繁多,“灯笼村”的小孩也叫大人去花钱买电子灯笼玩,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现在过年过节时打灯笼的少了,纸糊的灯笼也多被各种造型的塑料灯笼取代,灯笼里用的蜡烛也换成了电池、灯泡。村中有老人认为,虽然灯笼这种物体是不会消失的,但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却日渐被人们舍弃,小灯笼载着千年民俗,希望把传统文化保护起来。

有着“灯笼村”美名的三兆村有1000多年做灯笼的历史
“灯笼村”的小孩也会叫大人去花钱买电子灯笼玩
编辑:杨毅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