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陈光标透露,在旁听今年全国两会时,将建议人民币改版,在人民币上印《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名篇名言,使人们记住传统文化的精髓,耳濡目染地学习。他称自己已做过实验,在人民币上印这些名言不会挤。(2月9日中国广播网)
我能够理解陈光标想要表达的意思——现在的人太没文化了,
而如果用人们都喜爱的人民币当做传播媒介,印上孔子等人的名言,就算大家无心学习,耳濡目染多少也能品味一些文化方面的东西,这种初衷很简单,简单得似乎有点幼稚。
文化不是看几段名言读几篇名篇就能够有所建树的。庞大且深奥的传统文化,是时间与阅世的积累,任何想体会其中奥妙,感受到其精髓所在的人们,都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用足够的精力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由此所延伸出来的文化内涵。
而且,能够想到在金钱上做文章,利用人们对金钱的喜爱,去传承文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没文化的想法。这只能说明,在陈光标的认知空间里,人民币是最具有传播度的,也是值得信赖的载体。可是,如果文化真正沦落到只能通过人民币来传播的时候,是否意味着陈光标首先应该整理一下自己的文化内涵,反思一下到底是人民币没有文化,还是在金钱的洗礼下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文化了。
陈光标所担忧的文化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某种程度上说,人们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缺失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这种背景下,想办法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文化,去理解《道德经》之类的名篇名言,是一个充满时代感的想法。但拯救也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要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操作思路,用货币印名言的方式来传播文化,相当于是给伤口上撒盐,非但不会帮助人们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只会背道而驰,离真正的文化内涵与精髓越来越远。
所以,还是奉劝陈光标一句话:没钱,确实是万万不行的。但钱绝对不是万能的。不要什么事情都打钱的主意,这样会显得自己很庸俗。万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