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国 内 时 评 社 会 国 际 图 片 网 事 娱 乐 体 育 人事任免 世园会 问道楼观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华商网 > 新闻 > 中国报道
微博公益崛起 人大代表:政府应支持民间公益
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2-03-02 05:32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推 荐
看客:《花花公子》另一面
看客:《花花公子》另一面
高清:叙利亚民生纪实
高清:叙利亚民生纪实
·浙江永嘉纪检干部致“KTV小姐”怀孕 已被停职
·内地买家推动温哥华房价年涨幅9% 英国房价受影响
·16人团伙租别墅建摘肾基地 摘51枚肾脏获利千万
·男子买假iphone气不顺 与商贩理论遭打拔刀刺死人
·佛山男子被骗8000元 桑拿城顶欲跳楼被救下(组图)
·电影票优惠不得低于7折引关注 调查近100%不支持

  2月18日,于建嵘在北京的律师年会发言。在任何活动中,一有发言机会,他总是把自己的慈善事业宣传一番,这已成为他对社会进步梦想的重大实践本报记者刘斌摄

  迟夙生 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夙生律师事务所主任

  慈善之困

  2011年6月20日,郭美美事件引发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然而,在政府公益遭遇瓶颈之时,在微博这一平台的支撑下,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大爱清尘等民间公益活动纷纷开展。民间慈善异军突起。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问题研究专家,于建嵘教授有些“不务正业”。自从中国有了“微博”,他在微博上的名气就远远大于自己的学术身份。

  2011年开始,他又多了一项新爱好——做慈善。2011年1月25日,他发起了“微博打拐”行动,于是,亿万网友关注这项公益活动,随手拍流浪孤儿成为一种潮流,中国至此进入“微博公益元年”。

  去年4月,公安部认可了这个民间发起的公益活动,并建立了全国打拐DNA信息库,用高科技手段解救被拐儿童。截至去年11月11日,已经有876个孩子通过数据库找到了父母。这期间,于建嵘一直也没有闲着。

  “随手”发起的民间慈善

  于建嵘住在北京郊区的宋庄。自从有了微博,他就换了Iphone手机,每隔两分钟,总会不自觉地看一看。他的微博留言,总是和“良心”、“公益”、“道德”、“维权”等字眼有关。

  2012年以来,他在忙的事情是“随手关爱乡村教师”的公益活动。这是他自“微博打拐”、“随手街头救助”、“随手送书下乡”这三大公益行动之后的第四个公益行动。

  这几年,于建嵘奔走在全国各地。2012年2月1日,这一天让他记忆犹新,他到内蒙赤峰喀喇沁旗下瓦房村走访贫困教师刘老师。刘老师自1981年担任民办教师,从教已三十年,现虽转为公办教师,每个月可按时领到工资,但由于她丈夫是本地的农民且长期生病,她本人前几年也因肺部有肿瘤开刀,生活十分困难。

  刘老师说,这些年为救济她家,教育局和学校也想过很多办法,但得到的救济十分有限。家里实在贫困,在外读大学的女儿由于没有钱,今年都没有回家过年。

  “说到这里,刘老师哭了起来。”于建嵘告诉本报记者,“我不只是在做慈善,而是在挽救中国人的良心。”

  为了扩大规模,他把自己的慈善总部设在了宋庄。开展随手街头救助后,他收到了大量的旧衣服。其实,现在一些公益组织不愿意收旧衣服,主要是怕消毒和清洗运输费用。但他们这里,常年接受旧衣服捐赠,并组织清洗消毒后捐赠到贫困的农村和其他需要的地方。

  就是这样,于建嵘用自己创造的“随手”概念,用一连串自己都不相信能做成的事,迅速揭开了民间慈善的序幕。

  世界上也有免费的午餐

  在民间慈善的进程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2011年4月,邓飞借助微博力量,发起了乡村儿童“免费午餐”活动。2011年3月,邓飞以天涯社区2010年年度记者的身份,被邀请参加天涯社区的一个年会。当时,贵州的一个小学女老师坐在他身边。闲聊了几句,邓飞敏感地注意到,贵州当地的小学生没午饭吃。这位老师告诉邓飞,老师每天去吃午餐时,必须要端着饭盒到宿舍去吃,因为她们没办法忍受孩子们那种渴望的眼神。

  “当时听到这些,我们心里都很难受。”邓飞说。会后,邓飞去了这所学校和周围的其他学校,结果发现:没有午餐是几乎所有贵州山区小学的普遍现象。大多数孩子不吃午饭;家境好一些的孩子,会去周边的小卖部买方便面和饼干之类的充饥。更可怕的是,这些小卖部的食品很多是没有包装、没有商标的假冒伪劣商品。

  经过走访邓飞发现,当地的山村小学里大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家,由爷爷奶奶照顾。但因为家里农活多,又有很多孩子需要老人照料,所以让孩子们定点吃上一顿午饭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加之,撤点并校后,孩子们上学往往都要走很长时间的山路,所以回家也变得不怎么现实。

  “微博打拐让我看到了微博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那我们就在微博上发起活动,筹募资金,给小朋友做午餐。”邓飞说。

  4月份开始,邓飞的免费午餐活动正式启动。短短大半年时间,它就募集到了3300万善款,覆盖了13个省的110所学校,创造了民间慈善公募的奇迹。

  2011年10月26日,邓飞的民间慈善“免费午餐”行动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支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计划中首要的一项措施是: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国家试点每年需资金约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

  邓飞下一步的计划是,尽管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国家级贫困县的“免费午餐”计划,但一些省级贫困县仍是空白,他将继续对这些地区采取公益资助。而在此之外,他还打算在2012年启动“未成年人大病免费医保”活动,除了农村的“新农合”之外,为这些孩子启动多一份的医疗保障。

  民间公益的尴尬困境

  除了“微博打拐”和“免费午餐”,2011年度发生了太多的民间公益故事。如著名记者王克勤发起的“大爱清尘,救助尘肺病人”行动,以及于建嵘再次发起的“随手送书下乡”、“随手资助乡村教师”等活动,在郭美美事件之后,都让人看到了民间慈善的曙光。

  民间慈善事业,以推动慈善变革的巨大力量,进入了公众视野。但就在2011年,郭美美的炫富事件,却让官办公益进入了低迷期。

  于建嵘坦言:“在郭美美事件之前,民众对于官方慈善事业的疑虑,给了民间慈善一定的生存空间。而在郭美美事件之后,这种空间就越来越大了。”邓飞说,郭美美事件之后,民众反而加大了对民间慈善的捐款。

  在于建嵘看来,慈善是一项对民众信仰的挽救行为,所以在官方慈善遭遇瓶颈的时候,民间慈善正好满足了大众的需求,释放了他们的情感。

  此前,于建嵘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曾直言“红十字会不适合做慈善”,而几个月后,他改变了这一看法:“官方慈善也是慈善,只不过它更需要良好的监督体系。而民间慈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是官方慈善的补充,两者是可以兼容的。”

  对于邓飞的“免费午餐”行动,于建嵘认为比自己的“随手拍”行动更难以操作。“事实上,我提出‘随手’这个概念,着重点在于每个人都可以做,每个人也都有能力做,发掘的是每个人人性中善的东西。”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一部分民间公益活动,得到了官办慈善挂靠的资格,可以进行公募,包括邓飞的“免费午餐”,更希望得到独立公募的资格。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的NGO组织里,只有李连杰的“壹基金”在深圳地区拥有了合法公募的资格。

  “目前最大的困难其实并不是公募资格的问题,而是我们民间公益组织和民众沟通的问题,比如这些善款捐来了,我们到底花多少钱才算合法?民众希望我们工作人员最好是零工资,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核算成本,但要说花费达到30%,那么就肯定会被别人骂。”邓飞坦言,和民众之间建立这种对话交流的机制,是目前民间慈善最紧迫的任务。

  对话代表

  政府对民间公益不应仅仅“不反对”

  华商报:这30年来,从您给社会底层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到声援“微博打拐”,您如何看待民间公益的崛起?

  迟夙生:我认为民间公益值得鼓励,这是律师眼中的“见义勇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当然民间公益现在的处境还很艰难,包括公募的资格、资金的管理等。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但如果有人认为民间公益不合法,那么这是对民族道德的亵渎。

  华商报:我知道您一直在法律层面做公益事业,在微博民间公益崛起的一年中,您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迟夙生:从于建嵘开始做“微博打拐”,我就认为这是一个民间慈善力量崛起的好机会,去年的两会,韩红、濮存昕等代表联合我提交了议案,要求政府解救被拐儿童,到邓飞前几天做未成年人大病免费医保,邀请我做法律顾问,我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民间公益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

  华商报:郭美美事件后,官办公益饱受质疑,而民间公益欣欣向荣,您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

  迟夙生:郭美美事件促进了官办公益组织的转型,更加公开透明、更加有秩序和尽到更多的义务。民间公益是官办公益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两者不冲突。

  华商报:根据您长期对公益的关注,期待政府对于民间公益怎样的支持态度?

  迟夙生:现在看来,政府对民间公益是持一个“不反对”的态度,但还应该在立法上健全公益组织的职能,给予一定的支持,因为这些事情本来就应该是政府做的。去年郭美美事件后,民众对官办公益的冷静,恰恰是给了民间公益一个表现的机会,政府也应该寻求民间自主的力量,去完善社会每一个角落的公益。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刘斌采写

编辑:李晨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