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递上纸巾 打破僵持局面
冉杰希接受了林浩的建议,沉默着在外等候,他希望母亲情绪平复后能与自己见面。
下午3点20分,608号房间里不再传出哭闹声,刘喜梅平静地坐在床边,双眼迷茫地盯着地板,20多米长的走廊静了下来。“走吧!”冉杰希起身,深吸一口气后决定走进608号房。房门敞开着,听见脚步声,刘喜梅知道儿子来了,她直了直腰,但没有抬头,坐到母亲身旁时,冉杰希也轻轻地起身想往后退。
7平方米的格子间里,谁都没有主动说话,也不看对方一眼。母子俩的这次见面,尽管不像过去那样的争吵、埋怨,却都选择了沉默。
“妈,我错了,别生气了成吗……”一分钟后,冉杰希鼓起勇气打破了沉默,这句话却让刘喜梅再度抽泣起来。在过去的两年里,因为无休止的争吵,冉杰希没再主动叫过一声“妈妈”,这令刘喜梅一直难以接受。
双手紧紧地拽住被单,刘喜梅也努力控制着情绪,转身看着儿子时,已满脸是泪。“你为啥要这样?你为啥要这样?”刘喜梅抬起双手,很快又无力地放下。
“小伙子,给你妈妈倒杯水去。”见母亲再度有了情绪,林浩连忙给冉杰希递眼色。几秒钟后,端着一杯水,冉杰希递到了刘喜梅面前,“妈,你喝水,喝口水了再说。”这一次,不再有人提醒,冉杰希顺手扯过纸巾,一起送到刘喜梅手上。
母子俩的僵持,就此打破。
避开争执话题 母子谨慎相处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进国企”三个字,母子俩小心翼翼地避讳着,谁都不再提及。在心理专家李洁的引导下,关于冉杰希儿时的记忆被不断提起,冉杰希和母亲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紧张的氛围在一点点被打破。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是怎么拥抱的你吗?”见冉杰希点头,李洁试着走近母亲刘喜梅,“给儿子一个拥抱吧,抱抱他,看看还是原来那个儿子吗?”刘喜梅没说话,沉默着抬起右手,又本能地缩了回去。但很快,她再度尝试着慢慢将手搭在儿子肩上,抱住儿子的一瞬间,母子俩失声痛哭。
回忆起儿子大学毕业前,没有因为就业一事引发争执的日子,刘喜梅说,一家人和睦相处,那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但这三年,因为这事,全家人日子都不好过。”
“刘阿姨,换个角度想想,你儿子多独立,这是好福气啊,还吵什么呢?”见心理专家夸儿子,刘喜梅抹了把眼泪也笑了。看着儿子,刘喜梅说:“从小我就最疼他(冉杰希),三个孩子里他最贴心,只是现在……”话到嘴边,她连忙忍了回去,不愉快的事,母子俩小心翼翼地避讳着。
整个下午的交谈,刘喜梅一直拉住儿子的手,舍不得放开。
晨报牵线,儿子答应见母亲
昨日中午,冉杰希(化名)如约出现在渝中区两路口。一见面,他就微笑着对重庆晨报记者说:“对不起,麻烦你们了,对不起。”
这名27岁的青年,身高1.80米,戴着眼镜,说话不紧不慢,显得平静而温和。看上去,家庭矛盾,没有带给他明显的情绪影响。重庆晨报邀请的职业指导师,后来也当面表扬冉杰希,称他有超过年龄的成熟。
在两路口开拓旅馆608房间,母子重逢。这次见面,母子俩都在努力,打开彼此心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生活在继续,要解开母子俩心结,亦非一时之功。
昨天,两路口一旅馆母子重逢,他们小心地交谈,尽力避开争执话题。
专家支招
1.母亲尝试着放手,相信儿子有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
2.母亲试着改变观念。爱孩子,一定要从了解孩子做起,要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学会尊重孩子。
3.儿子也应该认识到,敞开心扉,与母亲沟通的重要性,理解母亲的善意初衷。
4.双方减少争执,学会彼此理解,每次争执前,尽量说服自己冷静下来。
5.在双方的矛盾中,家庭其他成员的态度往往决定事态的发展。
6.当矛盾不可调和时,请第三方介入,有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再度陷入极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