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史苑》(2011年卷)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珞珈史苑》,经过全体同仁的努力,于2012年3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值得一提的是,该刊完全由武大历史学院不同学科的优秀博士研究生组成编委,独立进行组稿、编纂。他们在坚持学术创新,兼容并包的同时,严格恪守学术规范。该刊收录的每篇学术论文,无论长短,都经过匿名专家仔细评审,严把质量关。可以说,在武汉大学乃至全国其它高校中,《珞珈史苑》是第一个由研究生自主创办,并公开出版的学术集刊。《珞珈史苑》出版以后,已迅速得到全国各地同类院校专家、同学的好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青年博士编委也表示,他们有信心办好这个刊物,争取让该刊成为武汉大学乃至全国研究生的“学术品牌”。我们不妨转录一下他们的发刊词和编后记,让大家倾听一下学术新锐们的声音。
发刊词
《珞珈史苑》是不定期学术集刊,用以发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习作。
我们以山名之,盖因珞珈这个地方,总有一些精魂留驻。春樱秋桂,夏荷冬梅,四季常有花香;远眺东湖,近睹层林,无不心怡神惬。这只是人皆称道的自然景观。近百年来,在此设坛施帐的史学先辈,创造出无数宏篇巨制,培育了几代传薪学人。唐(长孺)、吴(于廑)二先生比邻结庐于珞珈山麓,创制设轨,融汇中西,将珞珈史学领至高峰。这更是享誉学林的人文景观。要而言之,珞珈先贤追求的是一种严谨实证、不尚空言的朴学气象,然而在微观考据的基础上又不乏宏观思虑,唐、吴构建的解释体系至今仍在沾溉后学。
学术进步在于温故知新。陈寅恪先生曾说,昔日大师巨子,一方面“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另一方面又“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所以才能成就“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的伟业。我辈才疏学浅,对珞珈史学不敢妄居托命,然而时代情势和师长教诲又每每赋予我们信心和胆魄,令我们锐意精进,勇往直前。学问创新,无非新材料、新方法和新问题。今天,新出土的地下遗物和“再发现”的域外故物,与一百年前王国维的时代相比,增加不啻百倍,此其一。身处电子时代,古今中外的海量信息尽收眼底,万里之遥的学术交流近若咫尺,此其二。学科之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交叉融合带来的新视域、新方法,使得历史研究更富于旁蒐广撷的新知,此其三。今日中国,文化上古今交萃、中外杂陈,由诸多新现象、新变化产生的新问题,促使吾人用历史的显微镜进行反观和反思,此其四。
凡此种种,令历史学这门旧学问迎来新生机,也使得我们顿时生出勇立潮头、放眼寰宇的豪气。本集刊的作者大都尚在攻读学位,未及而立之年,或许有人认为我们过于年少,识见失之稚嫩。然而,追忆往昔,胡适先生1927年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时,年仅26岁;顾颉刚先生1915年完成《清代著述考》时,年仅22岁;傅斯年先生1918年在北大编辑《新潮》月刊时,年仅22岁。与这些学问圣手相比,我们年少耶?年老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问,湖山待人,舍我其谁!
学问本无所谓古今中西,学科的畛域只是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修葺这片苑囿,刊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的论文,只要具有真知灼见,足以自成一说。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目 录
楚彭氏家族研究... 张 丹 4
旗帜与信仰—论先秦军旗中所反映出的思想世界... 任慧峰 24
上古时期的“五音”配置问题浅论... 薛梦潇 35
出土文献所见上古时期的“生子不举”问题... 李志刚 47
楚简服饰考释二则... 罗小华 63
伍子胥画像镜内容考释... 霍西胜 70
读《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所遗“置后”文献小札... 鲁家亮 81
论包山楚简中的“加公”与“里公”... 熊贤品 85
释“立功乡里”—西晋愍帝政权研究之一... 李永生 90
唐李业生平事迹述考... 黄 楼 108
庆历兴学三题... 陈文龙 117
试论北宋后期士风之转变—以苏轼“乌台诗案”为中心”... 刘兴亮 130
《石林燕语》卷一“士大夫家庙至唐以来不复讲”条考释... 李 旭 142
寻城记—从U2航片看宋代黄州城遗址... 陈 栋 159
山西兴县红峪村墓所出元至大二年壁画“时礼涌泉”孝行图解读 何有祖 167
引漳入卫与不治而治:明清时期豫北漳河水灾防治研究... 王 婧 172
清代学术笔记考证《宋史》的成就... 高 远 185
清初“一线路”上的驿站管理—以四边卫为中心的考察... 吴春宏 198
“除去永豫申新之气味”—论棉铁联营初期苏纶纱厂的科学管理改革... 严 鹏 209
李鸿章对日本政局观感一瞥—以致黎庶昌信函为中心... 吉 辰 218
夹缝中的昙花:论抗战胜利后武汉中小卷烟厂的发展... 刘岩岩 228
回忆录中的陕西光复—对现存陕西辛亥革命回忆录的比较研究... 王 宁 238
美国对中国共产党的初步认知(1921.7—1941.12)... 李 戴 247
英国内战前政治文化中的共和观念及其影响... 郭丰秋 269
试论史汀生主义的历史作用... 闫自兵 283
科学家的政治信仰——评《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 吴 强 292
后 记
可以说,在武汉大学乃至全国为数众多的硕博士研究生群体中,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硕博士研究生绝对是幸运者。之所以这样说,不是没有特别的理由。在整个出版界不愿意出版学术著作的情况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慷慨出资资助《珞珈史苑》复刊,为武大和兄弟院校的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展现才华、思想和活力的舞台。武大历史学院鼓励学术的举措,在“一切向经济利益看”的浮躁风潮里,能让众多青年学子如饮一泓的清泉,清心甘冽,着实难能可贵。《珞珈史苑》的九个博士研究生编委每念及此,都如芒在背。因为,面对着学院的厚意,我们没有理由不办好这个刊物。
完成本书组稿任务对我们编委来说,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当中很多人没有主办刊物的经验,大家是“摸着石头过河”。从组稿伊始,大家就有隐隐的担忧,在时下普遍关注“核心”、“权威”的时尚里,谁会青睐一个没有“级别”的刊物?可令人欣慰的是,在截稿日期前,《珞珈史苑》的投稿信箱里,每天都增加着质量优秀的稿件,这使得我们每一个编委能感受到来稿作者对于学术的热爱与执着,也能感受到他们的追求创新与卓越的态度。所以,首先应该感谢所有给《珞珈史苑》投稿的作者,正是你们的支持,才得以形成这本刊物的雏形。虽然因为刊物的篇幅及编纂旨趣的限定,我们遗憾地不能一一将大作收录,但肯定还会有第二辑、第三辑……,等着大家惠赐佳稿。
《珞珈史苑》能正式出版绝非数人之功,其中包含着很多人的心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杨华院长从复刊决定到出版签约,忙里忙外,虽然不时耳提面命地督促我们的工作,但又同时给所有编委提供最大的信任与自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熊瑛书记、司文超老师,更是每每关心刊物的进展状况,尽可能地为我们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还有晏昌贵、彭敦文、李少军、王雪华、刘国胜、申万里、谢国荣、徐承太等老师对各篇论文提供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意见。正是他们的关心,让我们在“筚路蓝缕”的惶恐里,能够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最后感谢所有组稿的编委,中国古代史闫兴潘、薛梦潇、曾成;世界史吴强;专门史刘海波、刘耀;考古余杰 ;文献学窦磊,所有人的付出与努力都凝结在这30万字的文稿里。尤其感谢薛梦潇、曾成二位同学,我永远不会忘记2011年10月16日那个大雨滂沱的夜里,在《珞珈史苑》最后定稿工作中,他们所付出的辛苦劳动以及给予我的无私的帮助。
吕博
2011年10月29日
写于武汉大学历史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院会议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