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郝蕾)企业要想上新项目,只能多花钱买排污权,如今这排污权不仅越来越“贵”,也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越来越“紧俏”的污染物排放权,逼得一些高污染企业只能转产或放弃生产。
昨日,我省2012年首次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排污权交易会鸣锣开市,24家企业“抢购”460吨二氧化硫和890吨氮氧化物排污权指标。抱着“花更少的钱买更多排污权”的目的,竞拍现场的竞争异常激烈。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首报底价都是6000元/吨,竞价20分钟后二氧化硫的底价升至9000元,交易结束最高出价达16700元,氮氧化物最高出价达到7900元。最终,全部排污权指标分别由6家企业项目竞得,二氧化硫每吨平均成交价16630元,氮氧化物每吨平均成交价为7900元。
记者发现,2010年5月首次拍卖时,二氧化硫排污权底价为2500元/吨,最终购买企业最高出价为4200元,而今年的起拍价就涨了一倍多,最高竞买价更是两年前的四倍。
“因为这几乎是企业上新项目获取排污权的唯一途径。”省排污权储备管理中心主任赵生山介绍,根据政策,我省近年来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排污权都不再免费获得,必须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排污指标。
据介绍,项目在运行前必须要购买足够的排放量,要得越多花钱也就越多,但为了控制成本,企业拍来排污权后,还必须通过节能减排再赚回拍卖成本,有了这道无形的门槛,重污染行业感觉到压力,便主动放弃了项目,这就是倒逼机制引发的减排效应。今年我省还将尝试对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污权等进行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