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从5月10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330元和310元。针对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多跌少”的质疑,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内汽、柴油价格与国际市场趋势总体上一致;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国内油价必然是“涨多跌少”的。
我们不必为一个“通胀”时代的高油价而辩护,因为成品油价格的波动与民生最关切和密切,有着直接影响民生焦虑度的现实,关注它、解决它包括如何舒缓这种“涨价”压力,才是有关方面最值得考虑的问题。
纾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是甘当“老黄牛”,国内成品油完全抛弃高额利润、走公益化之路。把成品油价格和水、电、气价一样列为“慎涨”的公共产品,甚至以保民生为由基本不涨。如此油价将赢得一片喝彩。另一种是采取“麻痹神经”方式。凡是“涨涨跌跌”极为频繁的商品,价格因素就不敏感,完全由市场调节说了算,让经营商自主调价,以极度灵活的价格机制决定油价。
第三种“稀释”涨价压力的方式,更为稳妥易行。就是要拉低成品油价格占消费支出比。国内多数有车一族月养车成本占收入比重过高,以中部城市职工月收入约3500元为例,养车成本占到月收入的1/3到1/4,而西方发达国家收入高却养车成本低,美国人均收入3000美元,养车成本却不足收入的1/20。改观现状的最好方式就是逐步提高收入水平,让收入增长远超成品油价格涨幅。如果成品油价格和养车成本成为一个基本不影响生活质量的负担,价格敏感度自然会降低。 毕晓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