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6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收费音乐摁下的“尊重版权”按钮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2-10-29 03:51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近日业内有消息称,今年底或明年初,包括华纳在内的几大国际唱片公司将联合国内的酷狗、酷我、百度、QQ音乐等多个音乐服务网站,尝试采取音乐下载收费包月制度。收费音乐,将成定势。(10月28日中国广播网)

  音乐下载,遇到收费的羁绊,让人一时有些难以适应。从“想听就听”到“必须买单”的消费习惯切换,也需要个过渡期。不过,这只是填平“版权洼地”必然伴生的阵痛——可以说,音乐走向付费模式,是版权意识强化下的大势所趋。

  正如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说的:“音乐的创作、生产、复制、交易和传播都与版权密切相关,一方面,版权激励了优秀音乐作品的产生;另一方面,版权作为产业化的成果具有财富的属性和高附加值”。版权是对音乐生产的报酬与激励,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可在时下,不少音乐作品,成了免费无限量的供给品。从表面上看,它满足了网民的服务诉求,实质上,它却伤害了音乐生产的行业生态:一方面,“微利模式”造成音乐作品供给的低质化,在网络上盗版横行;另一方面,唱片业式微,音乐发展也呈颓势,曾经叱咤风云的唱片业巨头“星工场”“天中”等的倒下或转行,即为例证。

  其实从2004年起,国内就掀起了“音乐版权维权风暴”,引起业界关注。而2011年,高晓松、张亚东和小柯等音乐人起草了《致音乐界同仁书》,称“直到今天,互联网盗版音乐占据了几乎100%的市场,我们失去了依靠音乐版权收入再生产音乐的最后阵地。行业凋敝,人才流失,梦想破灭,尊严全无”。在此情景下,打捞音乐版权,保障作者权益,已是不可或缺。

  从免费到付费,音乐收费模式革命性的转变,无疑是提升音乐质地、尊重音乐版权的路径选择,尽管这对民众而言,未必就喜闻乐见。事实上,收费音乐,也是催熟音乐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的重要契机。当然,收费合理,也须遵从市场化规则。首先,让消费者花得物有所值,而非花冤枉钱,“免费试听+提供近乎CD水平的音乐、高清MV”固然不错,但还需音乐品质的提升;再者,规避商业巨头对终端的垄断,逐利无度,单向裁定价格,宰制人们的消费自由。

  收费音乐,摁下了“尊重版权”的按钮。而我们,也该适应音乐下载收费的态势——虽说其中伴着要“现场买单”的阵痛。

编辑:温磊

更多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