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一则“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倍”的传闻让整个白酒行业遭受打击,塑化剂事件再次引起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据专家讲,塑化剂的危害甚于此前让国人无比头疼的三聚氰胺,相信这一消息或许将是最
好的禁酒广告。当然,公允而言,现代食品工业的生产和包装过程中已很难离开各种塑料制品。或也因如此,中酒协此次敢于言之凿凿地承认“白酒含塑化剂已几十年”。如今问题暴露出来,人们关注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白酒消费的大国,白酒中塑化剂超标的问题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
问题恰恰在于,这种对人体构成威胁的有毒物质,目前尚无相关国家强制性标准。鉴于去年台湾塑化剂风波,相关部门虽然对塑化剂有了警觉,督促行业内进行了一次“自检摸底”,却隐瞒真相,直至此次事发,消费者终于知道,原来白酒中还有一种叫做“塑化剂”的东西。
这些年,公众关于现代食品工业的一些常识,多靠一次次食品安全丑闻来“普及”。今天发现苏丹红,明天发现毒胶囊,后天又是塑化剂……有人调侃,关于食品的化学知识在被无限期地拉长。而每次丑闻之后,“缺少科学合理的国家标准”之说往往被拿来做挡箭牌。
没有标准,补齐标准当然是个很重要的议题,但监管乏力依然是主要原因。以白酒行业为例,虽然从现有分析来看,专家认为可以排除人为添加的可能性,但制酒过程中,塑料容器的使用,塑料制品本身的化学特性,本身就具有“造毒”的可能。而这个环节原本是最需要监管标准的,但现在却几成盲区。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有权知晓“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可是,食品安全事故中,涉事企业都不会主动“坦白从宽”,也许,他们有理由这么做——在记者调查过程中,国家食品监督检验中心声明只接受带有厂家公章的检测介绍信的咨询,不接受公众或消费者的个人咨询或检测要求。
这个细节不容忽视。商品标签上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而当食品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地公开相关信息,无形中监管者和生产者成了“同盟”,站在对面的只是孤零零的消费者。当信息被垄断、被操控时,也就为企业的作恶预留了闪转腾挪的空间,显然,消费者权利弱势的背后是信息弱势。既不知道产品的真实成分,想科学求证又无门。所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几近于一句无比正确的废话,现在,连一瓶白酒含有多少塑化剂都不知道,也无从查起的时候,这或许也就是一直以来萦绕在公众心头“不断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有多少是监管部门事先发现的”疑问的原因之一吧。
编辑:王静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