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两聋哑女生被骗进兰州盗窃团伙 每日都有偷窃任务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2-11-28 05:18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被解救的两名聋哑孩子与家人紧紧抱在一起 本报记者 汤继颖 摄

  三年半时间,无数次梦中惊醒,只为心头的牵挂。三年半时间,时常忧心忡忡,自己的聋哑闺女跑到哪里去了?而今,女儿真的回来了。紧紧拥抱着宝贝女儿,郭先生夫妇说:“回来就好……”

  案发为寻两名聋哑学生警方行程数千公里

  郭先生夫妇是从福建来到西安做生意的。他们有三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囡囡(化名)是个聋哑儿。2009年4月30日中午,年仅14岁、在自强路附近一聋哑学校上六年级的囡囡,用手语告诉母亲说去找同学玩,谁知此后就没了消息。当年5月初,郭先生向公安莲湖分局北关派出所报案,得知除囡囡外,同一学校还有一名聋哑女孩妞妞(化名)也失踪了。

  北关派出所所长李西安介绍,从2009年4月两人走失至今,为寻找她们,北关派出所办案民警先后前往多地进行线索查找,行程达五千多公里。今年3月,两名聋哑孩子被拐卖案被公安部列为挂牌督办案件,省厅开展的“433”专项行动也将这两起案件列为必破案件。专案组重新梳理案件线索,并在聋哑人群中广辟线索来源。11月19日,北关派出所获悉一条重要线索,聋哑人张某可能认识囡囡。民警侦查发现,张某在兰州。随后民警立即赶往兰州,发现张某曾在兰州市安宁区一网吧出现过。民警立即前往该网吧调查,同时到周边网吧、洗浴场所、银行、妇科诊所及各类服务场所也进行查找,但均未找到相关线索。

  解救8人团伙7人都是被拐的

  考虑到聋哑人可能会在盗窃团伙,西安民警又赶到兰州市公安局交通治安分局,对历年来被打击处理的聋哑人案卷进行查阅。查找到一个叫罗文娟的聋哑人曾因涉嫌盗窃被打击处理过,遂对此人进行布控。11月23日凌晨5时许民警获悉,罗文娟在兰州市城关区东城国际会所出现。在兰州警方协助下,办案民警对该会所进行了外围布控,对该会所的洗浴、住宿及KTV进行了地毯式搜查,并在洗浴场所休息区找到了周某、杨某两名聋哑男青年。经过聋哑老师的翻译交流及辨认照片,两人都说曾在兰州西郊见过囡囡。

  在两人带领下,民警赶到兰州市西郊众邦金水湾小区。通过向小区物业及清洁工了解情况,确定有聋哑人居住在2号楼D座14层。

  民警守到23日傍晚6时许,1404号房门打开了,民警迅速进入房内控制了里面的所有人。房间内共有8人,都是聋哑人,囡囡和妞妞也在其中。

  民警通过随行的聋哑老师与屋里聋哑人沟通得知,除了聋哑人罗文娟之外,其余7个孩子都是被拐骗出来,在兰州被迫从事盗窃行当的。

  经查,2009年4月30日,罗文娟通过网络将囡囡、妞妞骗至兰州并进行控制,操纵其进行扒窃活动。同时,还先后将贵州、山东的张某、李某、周某、杨某、卢某等聋哑人骗至兰州,胁迫他们从事违法犯罪活动。11月26日晚,专案组民警将囡囡、妞妞带回西安,并将嫌疑人罗文娟及其余5名聋哑人(两女三男)共6人交给兰州警方处理。

  生活睡地铺每天都有盗窃任务

  参与此次行动的北关派出所刑侦副所长李仕学说,冲进囡囡和妞妞被控制的房间后,他发现里面不大,所有人都打地铺,男的一间房,女的一间房。这些孩子被控制着,每天三人成队在公交车上实施盗窃,带队的罗文娟不给孩子们零花钱,吃饭也只能回到租住处集体吃饭,偷不到东西就会惩罚。

  昨日凌晨1时30分见到爱女后,郭先生和妻子痛哭流涕。他们没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只是告诉记者:“不管孩子发生了什么事,回来就好,这个家是她永远的避风港。”随后,囡囡和妞妞被父母带回家。

  李仕学介绍,在兰州刚被解救时,除罗文娟外的其余7个孩子都在纸上写道“我想回家”。见到父母后,囡囡用手语告诉在场的媒体:回来了,很好。

  据了解,7个被拐骗的聋哑孩子中,还有人被迫到足浴店做足浴技师。民警分析,罗文娟只是当地聋哑人犯罪集团的一个“基层领导”,其上面可能还有更庞大的组织,目前这一情况已交由兰州警方继续调查。

  问题聋哑孩子盗窃难处理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据从事反扒工作近10余年的西安市公安局公交分局一大队反扒民警杜登宽介绍,目前西安市公交车失窃案件,仅就告破的案件进行分析,嫌疑人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瘾君子”、身患疾病者、职业行窃者、聋哑人。而聋哑人要占到公交车盗窃案件的50%左右。

  杜登宽说,由于聋哑人与正常人在一起会有一种自卑感,因此会倔强、会排斥。但在聋哑人这个无声的群体里,他们能找到某种认可。操控聋哑儿童犯罪的团伙负责人就是抓住这一心理,通过网络诱骗这些孩子,并辅以武力胁迫,使这些孩子乖乖替他们做非法的事情以获得非法收益。而聋哑孩子进行盗窃,打击处理起来非常难。因为他们沟通不便,被抓后往往连材料都难以形成;加之操控他们的幕后主使长期的培训,出门不带身份证,也不会交代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家庭住址。本报记者杨小刚曾春

编辑:张乃千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