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见,窑洞
白朝阳
甘肃省东部,沟壑纵横,墚峁交织,这里是黄土高原黄土层最厚的地方,而位于甘肃东部的庆阳市则是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几千年来,窑洞是这里唯一的住宅形式。厨房、卧室、贮藏室、厕所,甚至鸡窝都是大大小小的窑洞。
然而现在,这里的窑洞正被废弃。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一片片新瓦房拔地而起,窑洞几乎彻底淡出了庆阳人的生活。
“20年前我家盖瓦房时,村里住窑洞的人还很普遍,盖瓦房是件新鲜事。而现在,住窑洞才稀奇呢!”家住庆阳市正宁县佑苏村的白刚(化名)这样感叹道。
在正宁县,几孔窑洞可能是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共同的住所。据当地人介绍,以前要在沟边挖一个4孔窑洞的住宅,至少需要3到4年的时间。因为在当时,单轮的架子车很少,一个村就那么几个,农民只好一头一头把土挖出来,再用担子挑出去倒在沟边。
如今,很多人都搬出了窑洞,住进了瓦房甚至楼房,但对于那些生在窑洞、长在窑洞的老年人来说,窑洞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而且是生命的一部分。
在佑苏村,九成以上的窑洞都已被废弃,由于没人修葺,很多窑洞塌陷成了“危窑”。70多岁的李大爷和老伴至今仍然住在窑洞里。当地人认为,从风水上讲,窑洞越隐蔽越好。李大爷的窑洞坐北朝南,面朝大沟,不易发现,算是“上品”。
穿过一个深长漆黑的“洞子”,一个一人高、一米宽的大门咯吱作响。进了大门,大大的院子扫得很干净,扫帚掠过泥地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院子里摞着半人高的玉米棒子。贴了对联和门画的窑洞,像涂了胭脂的老奶奶一样,焕发着节日的笑颜。
“我的孩子们都先后搬到瓦房里去了,我不愿搬,死也得死在这窑里。”李大爷抽着烟,显得非常平静。他说,自己就是这孔窑洞里出生的。他的父亲、祖父都是。
在正宁,住人的窑洞都有土炕。冬天被烧热的土炕就是窑洞的“暖气”。有时候土炕和灶台连在一起,做饭时产生的热量也不会被浪费掉,可以进入土炕被二次利用。
在李大爷看来,“窑洞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起火”,在农村,人们习惯把柴草、牲口饲料都堆在房里,如果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则冬天烧炕时很容易引起火灾,而住窑洞就不用担心,“基本上全是土,土不会着火”。另外,“住在窑洞里都很少得病”,李大爷说,现在村里规模化养猪的人很多,一些废弃的窑洞被改造成了猪圈。去年,养在砖瓦猪棚里的猪很多都患上了口蹄疫,但是养在窑洞里的猪却很少得病。
当然,窑洞的弊端也很明显。由于挖窑洞需要借助坡地,修建在沟边,所以农户会居住得比较分散,很多公共设施无法跟进。现在新建的瓦房大多集中在远离沟壑的平地上,自来水结束了过去架子车取水的日子,电灯代替了蜡烛和煤油灯,水泥村道也取代了过去的土路。
如今在正宁,为数不多的窑洞家庭里,有些是像李大爷一样因为“有感情,舍不得”,有些则是因为穷,没有钱盖房,不得不留在窑洞里。
“说窑洞冬暖夏凉,那是自己骗自己,谁不知道住在瓦房里灰尘少,进出不用爬坡,方便舒服?”至今仍住在窑洞里的白奇(化名)指着自家的窑顶说,住在窑里吃水都是问题,去年村上供自来水,他只好在窑顶上打洞,把水管子引下来。
如今,住瓦房的人多了,统一规划的新农村住宅也成了时尚。然而,由于正宁县新农村住宅10多万的价格和备受质疑的房屋质量,让很多农民目前仍在犹豫是否购买。
“新农村,一套10多万,这对一个农民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又听说新农村住宅质量不好,不值那个钱。”白刚抽了一口旱烟,若有所思地说,“可是娃也快娶媳妇了,总不能再在老房子里娶了。”白刚显得很是矛盾。
编辑:陈晨
安康18岁女孩小倩,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查出得了白血病,这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一下陷...详细>>
网曝房祖名为求自保,供出演艺圈120名明星吸毒内幕。详细>>
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爱的智慧缘于平等和尊重。详细>>
8月2日,西安,一场在省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脚下,满地垃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