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07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伤亡数字为何总对不上账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3-07 15:20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昨天上午,沈阳一在建地下通道施工方误将使用中的燃气管线切割,导致燃气泄漏,遇明火爆炸。沈阳市官方发言人公布的伤者人数为5人,央视记者随后暗访得知,伤者为30人。

  官方公布的事故数据与媒体记者调查的数字不相符,已不算什么新闻了。几乎不用费什么力气,就能从新闻中找出一大把来。

  一位资深的现场记者对我说过一句话:“在重大事故现场,官方公布的数据,你一定要警惕。一般情况下,他们公布的财产损失数据,要除以二;而人员伤亡数据,要乘以二”。这是多年来总结出来的感性认识,虽然算不上定理,但大致八九不离十。凭着这,她曾在一次矿难事故之后,跑遍事故发生地周围数十公里的医院、火葬场,用最笨的原始统计法,精确统计出那次事故的准确死亡数据,三分之二的被隐瞒死者浮出水面。

  有人认为,像这种突发的群体性伤亡事件,事发后的救治现场,确实有兵荒马乱的感觉,一时半会查不清楚死伤人数,也是正常的。好在新闻总是在发生过程中不断地动态地自动纠偏,这也是新闻规律。但如果这种规律老是一边倒地让官方的调查数据与记者的调查数据对立起来,有时甚至出现几倍数的差异,就很不正常了。这对官方的公信力,是有极大的损伤。如果官方机构平时发布信息时总是藏着掖着的,你又怎么好意思怪民众在官方发布的信息面前当“老不信”呢?任你诅咒发誓或咬牙说反正我信了之类,都无济于事。

  新闻有自身的发生与传播规律。作为官方信息发布机构,本应该利用自身在现场的种种优势,第一时间把准确的数据发布出去,以取得最权威和最主动的效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第一时间传播的信息,有对事件定位和定性的功能。这个道理,某些官方机构可以说是懂的,只是错误地使用了它,以为在第一时间发布一个不实的数据,事件就不会那么恶性了。但问题就在于,在微博和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不实的数据很容易穿帮,而穿帮的损伤,比灾难新闻本身更剧烈。

  回到沈阳爆炸事件中来看,现场是一处封闭的地下通道施工工地,人员结构也并不复杂,搞清楚伤者的数据,本不是一件难的事情。官方的发布者,完全有机会向公众发布准确清晰的数据,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但他们错过了这个机会,而让记者们抢了先。记者们尊重了新闻事实,于是,便出现了官方数据与记者的数据相差6倍的尴尬。在公众面前,记者得了分,也是理所当然。

  相比于偶然发生的灾难事故,刻意隐瞒事故影响及后果的行为要坏更多,人为地更改灾难的后果,只能使灾难的原因变得模糊,不利于汲取教训,更无法说能有亡羊补牢的效果。相反,还会使政府的公信力这只大羊,从羊圈里溜出,甚至消失无踪。

  (曾颖资深媒体人)

编辑:曹静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