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防洪标准已降为两年一遇。”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指挥长韩贵均10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汛期结束后,唐家山堰塞湖下游(堰塞湖湖口-邓家大桥)河段防洪治理将启动,实现遗址保护的标本兼治。
韩贵均介绍说,经过5年多的艰辛建设,北川老县城已成为世界上原址原貌保护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地震遗址,承载了“纪念、展示、教育、宣传、科研”等功能。“目前,北川老县城已接待世界各地参观者400万人次。地震纪念馆开放后,参观人数更是稳中有升。”
保护人员欣慰的同时,也有担忧。“由于震后河道两岸山体破碎,暴雨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河道,致使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河床抬高、淤塞,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防洪标准已降为两年一遇。”指挥部工作人员景富国如是说。
近年来,老县城地震遗址频频“遇袭”。仅2011年汛期,遗址内位于较高位置的北川大酒店已被淹没3次。今年7月9日暴雨中,遗址最高积水竟达6米,洪水对北川老城地震遗址的保护构成严重威胁。
韩贵均说,两年多来,有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开展对唐家山堰塞湖的治理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从根本上消除隐患。“水流长期对下游河道的淘刷,将导致河道进一步下切,淘蚀两岸山体及堰塞坝基础,极易形成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为此,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堰塞湖下游防洪综合治理的编制规划。韩贵均透露说,目前规划已进入审批立项阶段,预计今年汛期结束后实施。
根据规划,综合治理按轻重缓急的原则确定近期防洪工程为唐家山堰塞坝整治、龙尾分洪泄流槽、拦渣坝、老县城段河道清淤工程。工程建成后,唐家山堰塞坝的安全和北川老县城段的防洪能力不足问题将基本得到解决,老县城防洪堤加固和应急抢险通道护岸等二期工程继而实施。
“工程建成后,洪水将不再从遗址保护区主要区域经过,龙尾泄流槽上游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保护区主要区域抗洪能力基本能够达到20年一遇。”韩贵均解释说,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唐家山堰塞坝的安全,与北川老县城通口河堤防和魏家沟拦挡坝、排导渠及中上游生物治理措施相结合,可最大程度减轻流域洪水、泥石流灾害,老县城段的防洪能力不足问题将基本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