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31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座钟陪伴老两口50年 老人:让它一起拍金婚婚纱照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7-18 06:43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见证了50年爱情的钟表停摆,杨占英和老伴都有些伤感 本报记者 张杰 摄

  明年5月,就是杨占英和老伴李树兰50周年结婚纪念了,可最近因为一件小事,老两口心里有些失落。原来,见证老两口金婚历程的“老朋友”——老钟表,几天前突然不动了。这是一块有50年历史的老式国产座钟。

  最近几天睡觉不踏实,因为听不到座钟的嘀嗒声

  杨占英和老伴李树兰都已76岁,是西安城南电子城一科研院所退休职工,不大的两居室干净整洁,卧室柜子四角贴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作照,正中间,一座木壳铜芯的老式“三五”牌座钟端庄古朴,这种表因上一次发条能走15天而取名“三五”名噪一时。杨占英老两口心里失落,因为转了50年的老古董这两天突然不动了。

  “整点就报钟,声音脆脆响,悦耳好听,”杨占英干了一辈子技术管理工作,来西安快50年,还保留着老家的北京腔,老钟逢整点和半点报钟,整个屋里都能听到,这么多年下来,早习惯了钟声、嘀嗒声,“老钟更像我俩身边的宠物,它会动,是有生命的”。杨占英说,最近几天睡觉也不香了,因为晚上再也听不到老钟的嘀嗒声,不习惯。

  买这块钟花了40多块钱,而当年的面条1毛5一碗

  1964年,杨占英和李树兰在北京相识相爱,这块座钟是李树兰嫁妆堆里最值钱的物件。

  “我们家在北京农村,1963年,村合作社来了一批钟表,我母亲托关系留了块给我,”回忆起往事,李树兰爬满皱纹的脸上扬起微笑,她至今还记得,买这块座钟花了40多块钱,而当时工厂里一个二级工每月工资才42.5元。

  而那时五分钱能买个馒头,面条1毛5一碗,就是吃碗羊肉泡,也不到4毛钱。

  “当年的嫁妆堆里,除了这块钟,还有一个皮箱也留着呢,”李树兰去年做了两次手术,走路须拄着拐杖,打开客房柜子,一个红色厚皮手提箱压在最底部。

  “老钟有响动,皮箱死沉沉的,现在也提不动了,”50年来,李树兰就留下了这两样嫁妆,如今孙女都上大学了,她说尤其喜欢老钟,“孩子们都说,老钟见证了我们老两口的爱情,多少年来都不让扔。”

  慢慢地,老两口也成了习惯,没事就给老钟抹点机油,擦擦表盘,用李树兰的话说,“老钟很健康,50年没住过院”。

  也戴过名表,却还是喜欢座钟的清脆声音

  杨占英小心翼翼地把老钟抱到客厅,厚实的木壳顶部,“公私合营中国钟表厂造”一行字已有斑斑划痕,背面左侧,有“四队,李树兰,座钟一架”等字样,日期撕掉了,看样子是四五十年前用毛笔写的。

  “咋还写着人名?”

  见记者问,李树兰突然悄悄用胳膊肘顶了杨占英一下,半掩了嘴,“这事别提了,丢人!”杨占英摆摆手,哈哈笑出声来。

  原来,俩人刚结婚没几个月,李树兰在村大队兼职会计,当时村里卖了批棉花,李树兰将钱老早交了上去,可大队因沟通原因,愣是误会她私吞了这笔钱。

  “大队嚷着让我赔,我不同意,他们跑到家里,东瞅西看找值钱物件,最后硬把这块钟抱走了,”李树兰有点不好意思,老钟在大队躺了小半年,两人都不抱希望了,家里没了老钟,看时间的物件没了,甚至像少了个伴。好在后来账目查清,老钟又回到他们身边。

  1965年从北京搬到户县,1990年再从户县搬入西安市区,老钟从没离开过他们。再后来,儿子、朋友给杨占英买过不少钟表、手表,其中不乏很贵重的瑞士表,但杨占英没戴多久就都搁下了,他说还是爱听清脆的打钟声。

  明年金婚补拍婚纱照,希望座钟也能在照片里

  “前两天,我抱着它在电子城转了半晌,好容易找到一修表摊,小伙子说他没见过,修不了。”杨占英说,昨天,他还上网搜了半天,查到北京有一位老头会修这种老式座钟,但网帖是两年前发的,他也摸不准老人还在不。李树兰的女儿说,明年,就是父母结婚50周年纪念日,也就是金婚。家人都吵着明年怎么着也要给父母亲补拍一套婚纱照,再办个家庭金婚宴。

  李树兰说,她和老伴合计过了,老钟表就像一个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的老朋友,见证了俩人相濡以沫50年的婚姻,更像一位家人,有了感情。现在,他们想尽快将它修好,明年拍金婚照时,还要让它和家人站一起,出现在照片里。 社区记者侯希

编辑:王静

更多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