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关于“山顶洞人”封明山的连续报道,引起了社会对他的关注。昨日,本报刊发了封明山使用记者的单反相机拍摄自己居住的山洞内景。他的生活点滴、他的居住环境,已不再神秘。
25日,记者再次前往封明山居住的山洞,想将刊发照片的喜讯告知他。可苦等2个小时不见他的踪影,中午时分天空下起小雨,记者只能无奈离开。
据悉,在生活上,封明山是散居五保户,每年有国家发放的4300元生活补助;逢年过节当地镇政府会为他送去被褥和米、面、油。有当地政府和村民及家属一直以来的帮助,他衣食无忧。
专家观点:尊重他引导他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谢雨峰表示,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封明山已不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他在逃避环境。与之相反,他已和现在生活的山洞产生了情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适应了没有压力、无拘无束的生活。
他每天下山向村民讨要食物,只是简单地物质层面的互动。久而久之他的思维会退化,真正地融入社会比较困难。
谢雨峰认为,我们一方面要尊重他的个人意愿,让他过他想要的生活。但他的年龄会越来越大,总会有那么一天,他也攀爬不上生活多年的山洞,会需要他人的照顾。为了他以后的幸福生活,我们可以尝试再让他融入社会,变成一个社会人。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手,需要某一个人不断地尝试与他交流,关心他,带他融入社会,与社会形成互动。
“这个过程会很漫长。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治疗方式。”谢雨峰说。
读者看法:关爱他放任他
几天来,网友与读者们看了本报关于“山顶洞人”封明山的连续报道,从不同的渠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网友“玉米稀饭”说:“通过这几天的报道,我们了解了他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流、喜欢一个人生活,又了解了他的热情。”
网友“天各一方”说:“我觉得他热情,几次邀请记者上山做客,吃他煮的面。他爱笑,不管谁给他打招呼,无论回答与否,他会冲你一笑。他精力充沛、体力惊人,一天上山下山很多趟,从来不觉得累。”
读者林先生说:“我们应该多给他关心,多给他帮助,尽可能把他的病看好,让他再次与我们和谐共处。”
读者雒先生说:“他向往自由、安静、无拘无束,他每天的生活既是重复的又是新鲜的,没有任何目标,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我觉得我们应该放任他,让他无拘无束地生活。”
记者手记:不应强求他去改变
和封明山接触,他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性情孤僻带点倔强的他,也是热情、大方、天真的一个人。
“我从小就喜欢山里的生活,不喜欢热闹,也不用和很多人打交道。自己想干啥干啥。”几天来,这句话封明山给记者说了不止一次。记者从起初的想帮忙让他回归社会,到现在的不忍再去打扰他。这是他想过的生活,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我们不应再强求他去改变,过我们认为过得好的日子!但我们会默默地关注他,在他将来有需要时,不遗余力地去帮助他!
本报记者黄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