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文化

  天津第四届相声节—曾经的繁星--追寻那些渐行渐远的相声先贤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天津逐渐成长起了一大批具有本土特色的相声演员,这批相声演员以相声界第四、五两代演员为主(即寿、宝字辈)。这些演员在天津舞台上推陈出新,继往开来,表演了很多流传至今的传统相声,从而形成了天津相声所独有的炽热火爆、主题鲜明的艺术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天津曲艺界活跃着以“红桥”、“和平”、“南开”为代表的区相声队,他们的成员中包括很多艺术功底深厚、广受观众喜爱的第四、五两代相声演员。但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资料、记录少之又少。如当时属红桥队的刘奎珍先生,他的艺术被马三立、侯宝林大师等称赞,但因为在区团工作,只留下两段录音。南开队的武魁海先生更是只留下几张像片,连一段录音都没传下来。张玉堂先生后来为了支持我国西北地区的艺术发展,将相声艺术带到了西安,所留下的艺术资料也非常少。如今,这些艺术家纷纷故去,又鲜有资料记载,致使这些曾经在津门献艺的相声繁星渐行渐远,不被广大曲艺爱好者所熟知。此次相声节的主题就是追寻那些渐行渐远的相声先贤,弘扬日渐兴旺的相声艺术。

  追思陕派相声开创者张玉堂先生,为陕派相声正根溯源。同时继承发扬陕派相声经典,展示新一代陕派相声演员的新气象、新面貌。青曲社将于2013年9月14日在西安易俗大剧院举行《纪念张玉堂先生专场演出》。

  张玉堂先生生平:(1917.7.12—1998.1.5),外号张烧鸡,天津人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玉堂等一批京津一带曲艺艺人陆续内迁来到西安,从街头卖艺开始。相声本分两派:京派“帅”、津派“怪”,到西安后结合西北民风民俗,逐渐形成了西北派的“迈”(豪迈)。当时在游艺市场,也就是今天的民乐园附近,撂地演出。到了1952年,张玉堂先生和赵文增先生代表陕西曲艺界奔赴朝鲜,进行抗美援朝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3年,从朝鲜回国后,在西安平安市场,如今的钟楼电影院后身,改进相声社中进行演出。1955年,以张玉堂为首的二十多位艺人,成立了西安市实验曲艺团。进行说新唱新,创作并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相声作品,包括《天兰路上走一趟》,《精打细算》,《小毛病》,《昨天》,《花床单》,《怪谁》,《酒令》,《飞油壶》等节目。2007年苗阜先生携长安春门俊杰,重新发起了“西安青曲社相声大会”,全社诸君以发扬传统相声为己任,请出久未出山的郑小山、郑文喜、张常泰等老先生,为西安重开相地、再创辉煌,也为更多的人了解陕派相声,了解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不遗余力的奋斗者。

编辑:秦一乔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