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报》网站9月1日文章,原题:中国追求世界级品牌受制度拖累中国在国内销售带有自身标签的商品是一回事,获得全球认可是另一回事,中国必须重新发现创造和冒险之道。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就强化真正商业超级大国的地位而言,它仍未开发出具突破性的全球品牌。尽管政治领导层雄心勃勃,意在将13亿人口大国变为消费推动型的“巨无霸”,中国依然没有可与波音或可口可乐匹敌的品牌。这意味着“中国制造”缺乏可当做一种标签的声望。
随着中国推动经济转型,情况正在变化。中国向研发领域投入资金,许多企业接过指挥棒并进军国外市场。但分析家认为,即便受到大量资金和雄心壮志的推动,中国打造全球品牌的努力也可能面临不可逾越的障碍,如僵化的企业文化和自上而下的创新模式等,严苛的中国教育体系鼓励死记硬背而非创造力,体制也不认可冒险和别出心裁。
怀疑论者表示,除非奉行创新的基本原则,如开诚布公和敢于冒险等,中国品牌将永远难以超越国外对手。这能延伸至音乐、影视和服装等创意产业。但在某咨询公司中国市场首席分析师看来,“问题是,没有人真正希望对创新设计投资”。
中资企业正试图打破该趋势。例如华为一半以上的员工从事研发,并在去年申请5.4万个专利,其中1.4万个是在国外申请。然而,政治问题使中国的科技新贵们难以进入西方市场。中资企业还尝试通过各种途径避免与其国家品牌有关的“污名”。“它们正生产许多西方人喜欢和使用的产品,只是不冠以中国品牌名称”,哈佛商学院博士生里博夫说,怎样才算是一家中国企业?是工人在中国?还是办公室?或拥有中国名称?这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