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名门 襁褓中被贬官奴
公元664年(唐麟德元年)10月,长安城里秋风凛冽,一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上官仪被唐高宗密召觐见。此时的高宗李治已患眼疾,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则天权势膨胀,甚至在一些重大决策时制约高宗。
李治密召上官仪,谈及废后。上官仪直言,“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起草诏敕落到了上官仪身上。可武则天在皇帝身边布置了很多眼线,她很快知道了这件事,愤然找到李治。看着这个强势的女人,高宗退缩了,把责任全推到了上官仪身上。
武后于是指使心腹许敬宗,诬奏上官仪与被废太子李忠谋逆,将上官仪投入大牢赐死,其子上官庭芝也牵连致死,上官庭芝的妻子郑氏带着仍在襁褓中的女儿被发配宫中掖庭,成为官奴婢。
话说郑氏怀胎十月时,“梦人与秤曰,‘持此秤量天下文士。’”(《嘉话录》)。梦里有人告诉她,你的孩子以后能称量天下文士。郑氏以为会是个男孩,不想生下女孩,郑氏对她说,难道你能称量天下,这婴儿竟口中呕呕,如应曰是。
史书记载的这个女婴,正是上官婉儿。
掖庭成长宫教博士授予才学
在唐代,官奴婢是贱人阶层,像财产一样,可以被赠送、买卖,甚至随意处死。被发配到掖庭局(主要掌握后宫簿籍)的官奴婢们,每天都要辛苦劳作,缝补、洗衣服、纺织、刺绣,还有随时被安排做一些粗活。上官婉儿才华出众,史书并没有记载她是如何成长的,但是唐代有一项不同历朝的制度,杜文玉推测,或许是这项制度,给了上官婉儿拥有学识的机会。
唐制对宫人,包括对官奴婢,都有教育制度。掖庭局有种官职叫“宫教博士”,是学识渊博的宫中老师。官奴婢中相貌好、条件不错、聪明伶俐的女子,就会挑选出来教育之,“授予众艺”。
史书对郑氏其人并无介绍,想必也非乡野妇女,上官婉儿在母亲的抚育下安然成长,并在掖庭局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掖庭局位于太极宫内的西侧,太极宫是当时唐皇权的中心,大体位于今新城广场一带,其正门在今西安莲湖公园的南墙。掖庭紧邻皇权的中心。
史载,婉儿“辩善属文,明习吏事,则天爱之。”武则天看上官婉儿聪慧可人、文笔精通,而且明晰行政事务。于是将她从官奴婢提拔到掌管宫中诏命的女官,当了自己的“女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