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石锐摄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他以一种国际视野为中国确定了一个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新的战略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地缘布局,同时具备广阔的资源开放空间和基础设施建设潜力。作为古老丝绸之路的起点,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陕西应该也必须在这条经济带上有所作为。提出思路,谋划蓝图,让陕西重新站在丝绸之路的制高点,这将对陕西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013年10月12日,陕西省信息中心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研讨会。到场专家纷纷献计献策,针对丝绸之路与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陕西思路逐渐清晰。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与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和状况有深刻、内在联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张仁华 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较快增长,除了改革的动力之外,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世界工厂”这一发展模式。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形成强大的消费品生产能力,但是,这种低附加值产品的成本在增加、竞争力在削弱、低端产能也已过剩。二是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装备制造和重化工生产能力的提升,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大发展。但目前国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减缓,这种中端制造能力也开始逐渐过剩。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未来必须实现转型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创新能力的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那么,其市场空间与出路在哪?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向西开放的战略举措。当前,欧美海洋国家现代已经步入工业化、城镇化高级阶段,其发展模式与生活方式正在向欧亚非等内陆国家转变和扩散。但这些国家的生产建设能力、交通运输等硬件水平还很低,这正是我国优势所在,而且这方面能力在逐渐过剩,向西输出是现实选择。内陆货物运输主要还是依赖铁路,这也就为我国具有优势的高铁、铁路等基础设施生产和建设能力的输出提供了机遇。
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共建,我有以下建议:从国家层面来看,一是加快我国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输出。铁路建设技术是启动陆路文明、陆路现代化的关键性技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二是加快我国超强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输出。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资金等要素的支持,引导中建、西电等具有实力的企业去国外开展生产建设,开拓市场。三是基于中亚国家软环境亟待改善、贸易便利性差的现实需求,中国应联合各国打击贪污腐败,改善服务和商业环境。比如考虑建立自由贸易区等。从陕西层面来看,陕西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作为中国中东部连接欧亚非的陆路通道、交通枢纽的关键性作用,成为中国崛起的战略支点。
充分利用这一正在形成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向西开放通道,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陕西的外向度和发展水平
——郭卫东 省决策咨询委办公室主任
“丝绸之路经济带”给陕西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合作发展平台,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一、争取享受深圳前海现代服务业试验区的政策,在西安高起点规划建设富有丝路沿线国家传统建筑文化风格且互联互通的国际化高端商品街区和国际化城市板块;二、西安应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深圳前海服务业试验区的经验,积极研究建设以国际港务区为核心,联手高新保税区、空港保税区的国际化城市板块,共同规划“西安国际自贸试验区”;三、依托浐灞高起点规划建设好“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和国家批准的领事馆街区,积极争取丝路沿线国家率先在西安开设领事馆;四、支持和鼓励陕西省一批大学生走出去,与丝路沿线国家大学建立合作交流联系;五、联手周边和丝路沿线省区,依托陕西省的果业优势还可开设季节性果品专列;六、组织陕西省有实力有国际眼光的企业家,到丝路沿线国家,投资设立中国高端商品街区,投资开发相关产业项目,深度参与;七、争取陕西省更多城市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开展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跨境投资、人才技术交流和旅游文化合作;八、加快调研,争取开通更多西安通往丝路沿线国家的空中丝绸之路,开辟空中货运通道和增加人员往来创造条件;九、争取在国家层面,以中国为主导,联手丝路沿线国家,共同发起设立“丝绸之路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可侧重跨国高铁、高速公路、国际航空港建设)”和“欧亚银行(可侧重于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十、从国家长远能源安全战略考虑,利用我国已建成的从中亚五国到我国内地的大西北长输石油管线,在陕西省关中建设2000万吨炼油厂和国家千万吨级成品油储备库;十一、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从经济上产业上率先做大丝绸之路起点城市西安,争取在西安建设千万吨级国家甲醇替代能源战略储备库;十二、继续在关中地区谋划推进“国际清真食品产业园区”建设,沿丝绸之路打通中亚油气资源与我国清真食品的国际贸易之路;十三、争取由中国社科院和陕西省合作在西安设立国家“丝绸之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