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如何?怎样推进改革?日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进行了解读。
总体目标
招考分离 多次选择
刘利民介绍,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这主要包括3个组成部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可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改革路径
七条路径贯穿小学到大学
刘利民说,目前主要有七条改革路径,贯穿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
1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多种实现形式,包括小学初中对口直升(指在公办小学的毕业生,按照小学升入对口中学和统筹分配学位的原则,学生不用考试或者推荐生和电脑派位,实行免试、相对就近入学);合理划分学区,学生在学区内直接进入初中;有条件的地区新建校实行9年一贯制办学等,综合有效治理一些大城市择校过热问题。
2推进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包括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依据的招生方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中等职业学校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实行注册入学。
3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4建立健全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
5改革统一高考,建立普通本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6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选拔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包括探索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分类考试;扩大培养单位和导师团队的招生自主权;建立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录取制度。
7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的机会,建立多种学习成果转换认定制度。
通道多样
上高职注册入学 不用参加高考
刘利民称,招生录取制度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相衔接,将重点改革两方面:一是普通高校(本科)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使一部分学生尽早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
另外,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也为高考科目、内容改革提供了空间,今后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
维护公平
完善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配套政策
刘利民说,必须努力建立一个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的新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入学机会公平的保障机制,包括:改革高校招生计划管理,国家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地区采取支持性政策,扩大实施“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对基础教育薄弱的地区采取倾斜性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完善配套政策。二是严格考试招生管理,完善考试诚信、安全的管理制度。清理并严格规范各类加分政策。建立个人、学校考试评价诚信档案体系,加大对诚信失范行为的处罚力度。三是全面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
出台时间
明年底前各地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改革是否有个整体推进的时间表?刘利民讲,2014年上半年,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各省(区、市)最迟2014年年底前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高考涉及面广,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要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一定时间公布,确保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