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杀郭德纲的闹剧中没有真正的赢家。11月19日,北京电视台台长王晓东因病去世,次日郭德纲在微博上发出一首打油诗,被指含沙射影、侮辱因病去世的王晓东。北京电视台向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文艺工作委员会发出函件,要求抵制郭德纲。中广协电视文艺工作委员会发出严正声明,强烈谴责郭德纲的过分言行、要求郭德纲致歉,呼吁全国近四百电视台积极响应,放弃对郭德纲的关注。(12月15日《新京报》)
不管社会中存在多少普世的道德,尊重死者都是其中无法回避的一条。中国的老话叫做,“死者为大”,不管之前有什么深仇大恨,对于死者应该有起码的尊重,这既是对于生命的尊重,也是做人起码的自重。
从这个角度上讲,郭德纲的行为显然是一种自取其辱,更重要的是,郭德纲本身是公众人物,微博更是公共平台,不是谁自家的酒桌,说话要负责任。所以这一事件显然不会仅仅关乎一个人的私德,而一个值得关注的公众事件。
北京电视台、王晓东的家属和其他被伤害了感情的人,完全有理由对其表示愤慨,表示谴责,要求道歉,这都没有错。但封杀这个举动却再次引起公众的哗然,当我们要求一个明星肩负公共言论的责任的时候,电视台和行业协会难道就可以不顾自身的公共性?网友的评论中便有不少人诟病电视台有“挟私报复”之嫌。
确实,郭德纲在言语之间流露出一些痞气,这种地痞文化值得批判,然而更该想到究竟是什么让郭德纲敢于如此“耍流氓”?郭德纲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他的观众,若三番五次地自取其辱终究会被观众抛弃。但缺乏理性的封杀却对消除艺人痞气的生存土壤不会有任何积极作用,反倒会消弭公众的道德反思。
其实,“封杀”这个词,本身就充满戾气,与其能够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庶民的狂欢”就是“多数人的暴力”。以封杀来对抗痞气,就算看上去再强大,也仍然无法逃出“以暴易暴”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根本不会有任何真正的胜利者。
事实上,这一事件倒是提出了一个颇值得人们深刻反思的话题——我们该如何面对一个无德者。答案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其中的共同之处自然是,只有基于文明与理性才能让道德获胜,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道德永远都不会是赢家。
道理人人都懂,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正如熊培云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的,当道德激情与理性争辩时,道德激情总是会占上风。道德激情在感性上是一种诱惑,但真正能够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的却只能是理性。
在某微博上,关于此声明的讨论已形成热门话题,各路媒体人也纷纷表明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