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社会

  论文少,但教课好,高校教师能否评上职称?近日,烟台一所高校试行“教学型教授”引发热议。记者采访发现,多数高校职称评审仍按照一个包含论文、课题等的量化指标体系操作,一些高校的青年教师从助教到教授,至少要发20篇核心期刊论文,最多甚至达上百篇。

  一线教师讲课多,评职称却倒数第一

  虽然这学期每周要上30节课,对学生也认真负责,但因为没有一篇发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这学期期末,省城一家高职院校的青年助教李小琳(化名)在教师评定中仍然评了倒数第一。

  日照一家职业技术学院的年轻讲师胡静(化名)说,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其实是一个包含论文、课题等的量化指标体系。

  省城一所理工类院校的博士生导师说,在他们学校有这样一位老师,57岁“高龄”依然是一位大学讲师。因为讲课能力强,他很受学生欢迎,而且还多次被邀请到全国各大高校去授课。由于忙于上课教学,忽略了科研成果,至今也没有评上副教授,许多他教过的学生,因为懂得积累评职称用的学术“指标”,甚至比他“爬得快”。

  这位博导说,他1989年从山东大学毕业后应聘为高校讲师,到2000年评上副教授,其间在各种期刊、学报累计发表论文10篇,出书三本,11年才晋升了一个职称。

  平均每年要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

  从助理讲师到教授,到底需要多少年、多少篇论文和课题?记者采访多个高校获悉,高校评职称,不仅有省里定的标准,还有高校内部确定的标准,甚至还要看领导的喜好,再分批次申报,通过省教育厅确认,标准和时间并不统一。

  国内一所211重点高校的行政工作人员说,评职称需要提供最近三年发表过的论文,在最新的职称评定公示中,他发现从助教到讲师,平均每年至少要有两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过的论文,换句话说,仅这个环节就需要六篇以上论文。从讲师到副教授,又是六篇,从副教授再到教授还需要六篇,而且多多益善。如果今年评不上,明年继续评,那么三年前发表的论文就作废了。

  “由于竞争激烈,一些高校从助教最终晋升到教授,最多要发上百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科研成果和授课能力是两码事,也是两个容易冲突的方面吧。”上述博导感慨道。

  胡静则认为,论文中真正的学术含量其实不一定很大。“在我们单位,评职称看的是论文发表的数量及论文发表期刊的档次,至于论文在讲什么内容,评审时很少有人看,有的高校在评审职称时,甚至只要求提供论文封面和目录的复印件。”

  通常情况下,论文发表在哪个级别的期刊上,与论文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近两年,论文发表明码标价,高级别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未必质量高。记者了解到,一两万元“购买”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已是业内的平均价格。

 [1] [2] 下一页

编辑:曹静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