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车照卖 “上牌”背后有玄机
据记者了解,这个绿色车的禁令,对打击黑车效果并不明显,但却意外地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
记者:听说咱们这绿色的车不能上牌?
安康市某记者市场销售人员:我们主打的色就是绿色。
这位销售人员对记者说,外面这辆绿色车就是2013年9月份上的牌照。记者感到奇怪,这条绿色车不给上牌的禁令既然已经出台了,那么有关部门为什么又没有严格执行呢?
安康市某记者市场销售人员:是去年打击(黑)出租车,但是现在的话,不像以前那么严。不过最好还是找人,找人会简单一些。
记者:那得找谁?
安康市某记者市场销售人员:找检测线的人。
记者通过关系辗转找到了一个电话,自称认识车管部门和检测人员,可以给绿色车上牌照但同时也提出需要一笔“费用”。
上牌照中间人:像你这个车的话,打点的话至少的三千块钱。你马上签马上检的话,那三千块钱搞不定,明白吗?
记者:那得多钱?
上牌照中间人:那至少得四千块钱。为啥?你也知道关关都有那个啥的嘛,所以你明白的。
让人想不到的是,车管所和运管处联合下发的这个绿色车的禁令,竟然给个别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提供了一个灰色地带,有人借机牟利。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这样一个做法主观愿望是良好的,但从效果来看非常不好。可能当地的出租车用绿色的多,但是也不能由此就说,普通市民就不能开绿色的私家车了。也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出租车管理条例的)适用范围,把调整对象的出租车又扩大到不作为调整对象的广大市民的自己购买的私家车。至于打击黑车,我们可以寻求一些治本之策。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绿色车禁令,首先对于打击黑车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其次给私家车主增添了麻烦,第三,更加可怕的是为权利寻租者提供了土壤。依法行政事关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一个于法无据的行政规定,既让政府的公信力下滑,又让政府的执行力受阻。黑车问题的确需要解决,但前提是应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预防和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