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2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筹谋京津冀共同体

  由于人口、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超载,着眼2020年的现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面临调整修改。

  与此同时,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也在两市一省和有关部门的力推之下,日渐深入。

  比如,为治理雾霾,国务院六部委2013年9月联合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如今,这已是京津冀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配合执行的任务。

  北京重修规划,京津冀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北京减负。

  “北京自己是很难解决自身问题的,它的出路在于区域协作,就是所谓的‘大北京’。”曾影响北京上一轮城市规划的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说。

  为此,吴良镛领衔的课题组拿出包括“畿辅新区”在内的“四网三区”蓝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也提出跨界的“首都特区”的大胆设想。

  对这些学界构想,地方决策者表现出浓厚兴趣,同时也寄望于中央层面更高层次的协调。

  北京求解“大城市病”

  2013年年底的北京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市委书记郭金龙指出,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大气污染、交通拥堵、部分地区环境脏乱、违法建设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影响首都形象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必须痛下决心进行治理。

  市长王安顺也在报告中提出,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中排在首位的,是着力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坚决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坚决抓好大气污染治理,更加自觉地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严控人口的思路,北京拥有中央的“尚方宝剑”。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都明确,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截至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2069.3万人。与雾霾治理类似,如何化解巨量人口及潜在流入量带来的种种问题,北京靠一己之力已难解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北京与河北已达成一项协议,北京市要疏散500万人口到周边地区。

  “河北很想接收,但河北建设用地严重短缺。”郑新立为此建议河北省负责人“去把重庆的建设经验学过来”。重庆近年推出的“地票”等制度,腾出大量建设用地指标,已为多地所借鉴。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还从国土资源部获悉,2013年年中,该部曾配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着手一项调研,拟在河北选择一批具有资源承载力基础的中型城市,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输出使其做大,用以吸纳北京市的人口和产业转移。保定、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等城市,均有可能被列入该扶持计划。

  杨保军透露,不久前,有权威部门负责人提出京津冀协调发展的五个方面构想:一是在京津冀大城市群范围内重构区域功能;二是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三是扩大生态空间;四是使用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结构;五是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网络。

  有关调研组提出,把北京的大学、医院和博物馆等一些文化教育资源迁移到河北省,以疏散北京的城市功能。

  在杨保军看来,借助北京在南城兴建新机场的契机,可以选择京津冀交界区域,设立一个“大北京特区”,或者叫“首都特区”,以特区的方式,着眼于解困北京日渐严重的大城市病,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京津冀的跨区域合作。

编辑:白玫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