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守仁今年给孙子准备送的“完灯”本报记者贾晨摄
“绿豆绿,做官莫忘破庙里;黄豆黄,做官莫忘写文章;豇豆豇,做官莫忘瓜菜汤;蚕豆蚕,做官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位高志莫短!”
旧时新年对人们意味着什么?“能吃顿好的。”72岁的富平县文化馆退休职工吴守仁的答案很简单。
在那个缺衣少吃的年代,饥饿的记忆时刻提醒着人们对于食物的敬意。因此,旧时新年不仅是食物能填满自己腹胃的一次机会,还有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幻想与祈望。
“现在不缺吃的了,新年还有意义吗?”记者问。
“有啊。”吴守仁眼神有些诧异,他不停点头,但又一时说不清意义究竟在哪儿。
或许,在他印象中,总有一份东西是人们想在新年里得到的。
>>腊月初五“过五豆”
吃了五豆饭,马上就是年
吴守仁的家在富平县河桥镇西吴村,关中老式的房屋,分成三套间,屋子中央的一幅猛虎下山的画像直通房顶,画像下摆着他家祖先的牌位。
“城里人现在不这么弄了,这里都放上电视了。”吴守仁笑着指着祖先的牌位说。
虽然他家也有电视,但并没有影响到屋里的格局。
“你觉得啥时候是过年呢?”吴守仁问道。
“除夕。”
“不对。”吴守仁摇着手说,富平人的新年是从一碗饭开始的。“今天过五豆呢。”今年1月5日,吴守仁的妻子张雪芹就开始提醒丈夫,这一天是农历腊月初五。62年来,张雪芹从来没忘记这个节日。
“吃了五豆饭,马上就是年。”小时候,母亲这样的话曾给予饥饿中的张雪芹以希望。
相传,欧阳修还是个穷书生时,与妻子住破庙、喝菜汤、忍饥受冻、天天只能吃豆饭,后来,进京一举得中,做了大官,逐渐开始贪图享受了。
当年腊月初五,妻子让厨子做了一顿五豆饭,欧阳修一见,把厨子痛骂了一顿。这时候妻子说:“这是我让做的。”说完,她端起一碗五豆饭说:“绿豆绿,做官莫忘破庙里;黄豆黄,做官莫忘写文章;豇豆豇,做官莫忘瓜菜汤;蚕豆蚕,做官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位高志莫短!”
欧阳修听后,幡然醒悟,从此,他不仅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官清廉,还给家里立了一个规矩,每年腊月初五都要吃顿五豆饭。
>>腊月初八吃腊八面
臊子腊八面曾是穷人的念想
腊月初五再过3天就是“腊八”。但这一天,当地人吃的不是腊八粥,而是腊八面。
张雪芹是制作腊八面的专家。她说,这是一种以麦面为主,加入苞谷面和荞面合成的面食。面团要反复揉搓数遍,让面条有韧度,水煮不散,更有嚼劲。
在富平县河桥镇西吴村,村民们做制作“腊八面”要用苞谷糁的汤水。稀稀的苞谷糁汤水煮至七八分熟时,将擀制好的面条投入汤水中,翻滚几次后,就可以出锅了;碗里再点缀少许炒好的葱花、盐和醋,“腊八面”就做好了。
“吃了腊八面,来年产量能过石(dan)。”吴守仁说,吃饭、农业与生育问题,是农村的大事,因此,腊八面对农民视为重要的彩头,没人会错过这一天。
张雪芹记得,在上世纪,一段粮食吃紧的岁月里,即使家里没有白面,也要想办法弄点其他食材,制成面条。
腊八面里还有一样重要的食材就是黄豆。
吴守仁说,在旧时的社会,黄豆是富人家才有的东西,过节了,穷人也想能过一下富人的生活,哪怕家里没有,也要想办法弄几粒黄豆回来。
有钱的人家,还会在腊八面里加入用豆腐、胡萝卜、白萝卜、葱花、蒜苗和粉条做成的臊子。吴守仁说,“这样一碗面就是穷人一辈子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