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截至2月15日(正月十六)春运已进行了31天,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突破2亿人次,达到了20187.4万人次,同比增加1966.1万人次,增长10.8%。
随着元宵节后务工客流全面启动,学生返校人数逐渐持续走高,加上周末效应凸显,2月15日、16日铁路迎来节后新一轮返程高峰,预计延续至2月24日春运结束铁路客流仍将持续高位运行。
日前记者采访了普通旅客、售票员、乘务员、火车司机、票贩子,通过他们的眼光,来感受铁路春运最近十年来的变化。
>>售票员
这个春运有点“冷清”
吴爱萍,西安火车站售票车间售票员,参加工作29年。
49岁的吴爱萍还有一年就要退休,对她来说,今年是最后一个春运。吴爱萍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售票工作,给她印象最深的两次变化,都发生在近10年,她称之为两次“改革”。
吴爱萍说的第一次改革是车票,是指火车票从硬纸板变成机打票。“从硬纸板车票到机打票,售票员售票效率提高一倍。”所谓硬纸板车票,指的是比大拇指略大(多为25毫米×57毫米)的硬纸火车票。我国的硬纸板火车票出现于1881年,到2007年,硬纸质车票全部退出。
“以前硬纸板车票都是事先制作好的,根据各个方向分类放置在类似中药药房里的小柜子里。比如西安至北京的车票就多一些,同样车次的西安至保定票相对少些。”吴爱萍介绍说,“售票员卖票时,再用钢印打上车次及日期。”现在的车票,不但是现场打出的车次和日期及售票车站代号,随着实名制的实施,车票上还有身份信息。
吴爱萍说的第二次改革是买票(订票)方式的改革。是2011年春运,互联网售票、查车次、查余票功能的推行,让春运的火车站不再像以往熙熙攘攘、人满为患。“往年春运,无论是市内代售点,还是火车站售票大厅,全部是排着长队。”吴爱萍说,“去年开始这种情况明显好转,今年车站窗口甚至可以说是‘冷清’。”
现在的买票(订票)方式,已增加到六种:网络、电话、手机、自助售票机、市内代售点、车站窗口。使用网络、手机订票的旅客超过50%,通过网络查询后购票的旅客更是接近100%。而在2004年之前,在车站窗口、市内代售点购票的旅客占到90%以上。
>>客运员
旅客多了 素质高了
何秀丽,西安火车站客运车间值班员,参加工作29年。
与吴爱萍一样,今年春运是49岁的何秀丽的最后一个春运。客运员的工作,通俗点说就是组织旅客进站、候车,主要工作包括检票、验票、维持候车室秩序、帮助困难旅客、安检等。
2005年,西安站春运高峰日发送旅客达到5万人,今年为8.5万-9万人,10年增加了近一倍。
随着旅客数量猛增,候车厅设备也在逐年建设中。从最初候车厅的4台安检仪、5个进口,增加到现在的11台安检仪、14个进站口。
以往春运遇到列车晚点,旅客情绪很难控制,遇到雨雪天气列车晚点,客运员被打的现象也不鲜见,近年来这样的情况少多了。
十年前,农民工们背着编织袋挤火车;现在他们好多人都拖着很时髦的皮箱了。“更重要的是现在旅客素质高了,但感觉人们的生活压力大了。”何秀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