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3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2012年9月11日,“月亮孩子之家”的负责人关禄给孩子们上课本报记者王警摄

  陕西“阳光家园计划”

  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的曙光

  >人物档案

  “一个患者‘拖累’一个家庭”。这是很多智力、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对于现状的一种普遍看法。

  让这些家属更揪心的是,患者不仅要活在当下,还要面对未来。2009年,一个公益项目——“阳光家园计划”在陕西生根、发芽,给患者及家属们带来了些许曙光。

  让自闭症儿子像正常人一样

  “阳光家园计划”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财政部联合推出、由中央财政拨付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各地开展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2009年项目落地陕西,不仅解决了一些患者家属的难题,还让民间力量加入到陕西的公益建设中。

  辛兆红是一名患有自闭症儿子的母亲,经过去全国各地求医、学习,摸索出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的方法。目前,她的儿子在西安一所普通初中学习,并且像其他孩子一样住校。

  2006年,她联合三个患者家庭,成立了一个机构,希望将儿子的成功在别的患者身上复制。但那时,这个机构没有合法的社会身份。“阳光家园计划”在陕西落地后,辛兆红申请成立了“西安莲湖区明慧阳光家园”。

  也是在那一年,白化病患者关禄在西电阳光家园成立了“月亮孩子之家”,这是一个旨在为白化病患者服务的民间公益组织。

  1.83万残疾人得到了帮助

  王宏义曾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被父亲锁在家中8年。从西安精神卫生中心出院后,父亲无力照顾王宏义,是西安市莲湖区星星残疾人阳光家园收养了他,园长马治义还联系上了王宏义所在的社区、街道办,帮他办理了低保。

  马治义原本是一家食品厂的负责人。在成立“阳光家园”之初,朋友劝他,“好好挣钱,管那些闲事干啥”。马治义认为,奉献带来的快乐,远比索取要多。但他的想法,很少有人能理解。甚至多年从事公益,他要不断将自家食品厂的资金向“阳光家园”贴补。

  “阳光家园”背后,还有很多像辛兆红、关禄、马治义一样的人。

  陕西省残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陕西省“阳光家园计划”共有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机构78个,托养残疾人3609名;日间照料托养机构合计31个,托养残疾人1870名;本年度享受居家托养服务残疾人1.83万人。

  本报记者贾晨

编辑:白玫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