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窑洞承载了很多光辉历史
扶贫移民搬迁 涉3.5万户共14万人
而在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郝润平看来,即便没有这场暴雨,老区群众早晚也要从窑洞里迁出。
2011年底,延安提出了“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发展思路。按照陕西省的扶贫标准,延安全市有44.7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20%。其中有18万人分布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白于山区和洛河峡谷地带的连片特困地区。为了使这里的群众彻底摆脱艰苦的生存环境,“十二五”期间,延安市规划实施扶贫移民,搬迁3.5万户共14万人。
延安把扶贫移民搬迁融入了城乡统筹发展中,有利一并解决搬迁实施中遇到的问题。首先,延安按照城乡统筹规划,确定了13个县区、33个重点镇和10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作为移民搬迁安置地,改变了过去就地搬迁安置、重复建设、小而散的问题。
搬迁之后,给农民住什么房子呢?政府要求集中安置点必须建四层以上功能设施齐全的楼房,改变以往农村复制农村的传统搬迁安置模式。
另外,延安还要求安置点体现出城镇化建设的规模,重点镇要求万人以上,新型农村示范社区要求2000人以上,旨在发挥人口的集聚效应。
最后,就是要解决新建房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延安相关部门表示,目前,延安的城乡统筹将不同部门的项目进行了捆绑整合,这明显加快了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进度。
雨水天气不断增加 搬出窑洞已是大势所趋
一方是带着现代气息、安全舒适的楼房,另一方是祖祖辈辈居住、冬暖夏凉、而今安全隐患颇多的窑洞,老区的群众到底作何选择?延安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郝润平说,尽管窑洞对延安有着特别的意义,但随着延安城市的发展,再住窑洞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郝润平曾下乡调查过,他发现,随着当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的能人都到城里打工了,只剩下一些老人留在村里,一些老人也进城跟子女住了。不少村民都表示出从窑洞里搬出的意愿。“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从小就是住窑洞的。延安当地人喜欢住窑洞,一是窑洞造价低,打窑洞简单,而要建平房或楼房,成本会高很多;二是当地群众祖祖辈辈都住窑洞,住习惯了,住在窑洞里冬暖夏凉。”
而延安老区群众从窑洞搬出,也成为陕西省的一项重要工程。2011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陕北移民搬迁安置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确定陕北扶贫移民搬迁补助标准按60㎡、80㎡和100㎡三种建房面积,三年来,延安县区财政配套移民搬迁资金达6.52亿元。另外,延安对无房、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的“三无户”采取免费住房政策,同时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生活和产业补助资金。截至去年年底,延安扶贫移民共搬迁2.24万户、8.8万人。
暴雨之后,延安即启动了避灾移民搬迁规划。郝润平说,避灾计划总结了去年持续强降雨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政府从根本上消除百姓的居住安全隐患。从2014年至2018年,延安要完成23.1万户共80.86万人的避灾搬迁安置。避灾移民搬迁要实现“四告别”:告别窑洞、告别高边坡、告别窄沟、告别地质灾害多发地带。
郝润平介绍说,避灾移民搬迁和过去有很大不同。“我们提出进城、进镇、进社区,不能像过去那样就地安置,必须把安置点选在没有地质灾害的地方。建设形式也有变化,多数是4层以上楼房,而不再是平房,因为没有那么多土地指标,必须节约土地。”
包括延安市市长梁宏贤在内的当地官员都表示,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在延安历史尚属首次。长期致力于延安窑洞研究的延安政协副主席郭必选坦言,80万人告别窑洞,将是延安人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也是延安社会风貌的一次巨变。
而要让如此多群众搬出窑洞,总投资预算高达363.88亿元,延安今年将投资900多亿元进行安置房建设,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让当地窑洞居民彻底告别窑居生活,仅保留部分窑洞用于观光旅游。
延安市发改委副主任薛宏斌说,延安城区呈“Y”字形布局,城区近一半人口(30万左右)住窑洞,人口密度很大。在几十年前,延安干旱少雨,窑洞的安全隐患没有暴露出来,而现在延安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多雨或强降雨天气不断增加,居住窑洞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下山进城已是大势所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