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
■人物名片
夏光 现任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环保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环境保护政策研究和管理工作
“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作上述表示。
在“唯GDP”的指挥棒下,中国环境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沉重代价。就在“两会”前一周,中国约七分之一的国土持续笼罩在雾霾之中。在众多代表民意的“两会”关键词中,“雾霾”成为关注的焦点。
雾霾天何时不再来?这在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看来,乐观估计得要10—15年。由于自然天气因素和人为污染物排放的共同作用,彻底治愈雾霾困扰并非“一剂药方”就能产生疗效。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下称《决定》)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重点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决定》对生态文明的制度安排有着清晰的逻辑链条。把制度安排分成了三大类。首先是解决职能和责任的问题,明确这些制度是用来管执政者的,比如说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责任追究、生态红线等;第二类就是法治和管理,则是针对全社会来进行管理的,用法治的办法、经济手段调节等来执行,如排污收费制度;第三类则是属于文化建设内容,叫做道德和文化制度,内容包括引导公民形成生态环保行为习惯、绿色消费、公民的环境权益……这是属于社会文化领域的,它也是制度。这一背景下,备受关注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等制度建设已跃然纸上。推动生态文明成为一次新的社会改造运动。
环境改善估计要10—15年
雾霾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大范围短时间内,上百万平方公里都在雾霾的笼罩之下,这主要与气象变化有关。这类雾霾持续时间短,北风一来就吹散了。第二种霾是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比如局地性、常态化的城市灰霾,它缭绕在城市上空,只要不刮风就会笼罩在你的头上。
南方日报:我国政府于2013年9月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你看来,全面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并使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乐观估计需要多少年?
夏光:得要10—15年。根据科学的解析、测算,“雾霾”的主要来源是这么几大块,工业占10%—20%,这是工厂排放的。然后就是机动车占24%,城市扬尘占10%左右,还有生活排放,比如说餐馆的油烟,这都有贡献。最后还有24%左右来自周边地区,这是一个大概的结构,当然,各个城市略微不一样。
由于自然天气因素和人为污染物排放的共同作用,彻底治愈雾霾困扰并非“一剂药方”就能产生疗效。从中短期来看,要从几个源头控制,包括工业减排、城市管理、绿化和增加湿度这几个方面。从长期来看,最重要的是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后产能该淘汰的要淘汰,不该淘汰的要逐渐转移等。
南方日报:为什么现在灰霾天气多了呢?
夏光:主要因素还是气候变化。全球特殊天气都不断增加,像严寒、暴风雪、地震、海啸……大雾天气增多,整个人类的排放量太大了。过去没有雾的时候能够消化掉,靠风等能驱散。而现在雾这么重又没有风,所以排放污染物全在空气中待着,而且累积起来,越到后面越重,所以越来越难以接受。
南方日报:我们注意到,雾霾出现的时间长短不一,这里面有什么区别?
夏光:如果拉长时间尺度来看,雾霾应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这种大范围短时间内,上百万平方公里都在雾霾的笼罩之下,这主要与气象变化有关。这类雾霾持续的时间短,最多一周就过去了,因为气象条件一变,北风一来就吹散了。对人体健康也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因为毕竟时间短。
第二种霾是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比如这种局地性、常态化的城市灰霾,它缭绕在城市上空,只要不刮风就会像乌云一样笼罩在你的头上,若没有风,这些排放物聚积在上空,而且离地面比较近。这类雾霾才以人为影响为主。
像大范围、短时间的这种雾霾人类很难控制,主要是自然气象引起的,只能消极应对它。但第二类是人类可以主动调控的,就是因为你的排放量太大,所以必须要大规模减排。要减少煤炭的直接消费,通过各种措施,现在大家减煤的积极性倒是很高,但天然气又跟不上,没有足够的天然气来接替,所以现在又采取清洁煤的方式。
干部考核不能以GDP论英雄
未来的干部政绩考核,将从五个方面体现“不以GDP论英雄”,一是考核不能“唯GDP”,二是不能搞GDP排名,三是限制开发区域不再考核GDP,四是要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五是考核结果使用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
南方日报:去年底,中共中央组织部向全国发出重要通知——《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正式宣布改革中国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办法。公众很好奇:这场改革会怎么改?比如具体哪些指标纳入生态考核?
夏光:中国政绩考核机制改革的重要一步是向分类的“绿色GDP论英雄”过渡。
未来的干部政绩考核,将从五个方面体现“不以GDP论英雄”,一是考核不能“唯GDP”,二是不能搞GDP排名,三是限制开发区域不再考核GDP,四是要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五是考核结果使用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
例如以生态保护为主的那些区域,像青海、新疆,生态环保的比例就更高了,占到40%—50%,像青海源头地区就索性不要GDP了,不考核你GDP,就纯粹考核你生态环保。所以首先是逐渐提高生态环保的指标,评价考核干部,这类权重应上升。
南方日报: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经济特征和发展优势不同,如果依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有哪些不同呢?
夏光:前面也介绍到,按照中组部《通知》,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对限制开发区域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不考核GDP、工业等指标。
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评价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对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重点考核扶贫开发成效。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中国重要的国土规划概念,其最终的国土比例可能占到中国国土的20%—40%。
南方日报:终结“唯GDP”固为好事,但知易行难。现实的挑战是“GDP崇拜”惯性强大,如何真正扭转?新的考核制度尤其是生态考核是新事物,如何科学实施?
夏光:中央强调不简单以GDP论英雄,并不是不要GDP,不是不要经济增长,中国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释放强烈信号给地方,可以不再为GDP纠结,而把主要精力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靠盲目举债搞投资拉动,不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长速度。其实只要中央下定决心执行“不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并且未来在干部提拔上也能做到此点,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应该能尽快扭转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