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7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乡亲们的关爱给我温暖和力量,我很知足”

  在王家砭,人们会感受到村民间浓浓的人情味和久违的古道热肠,会被他们邻里友善、互相温暖的故事所震撼。

  年近80岁的高柏朵,有两个儿子,一个哑巴,一个患有精神病。对于这样的特殊家庭,王科常常牵挂在心,生活都是村上管,专人负责每月给买米、面、油,庄稼管收管种,让这样的困难家庭始终感受到党的阳光,集体的温暖。

  2007年的冬天,王家砭村村民王增宏患胃癌不幸死亡,年仅35岁。他家本来就不富裕,治病又花去所有的积蓄。不久,妻子出走,留下年迈有病的老父母和10岁的孩子。这样的一家人生活将怎样过?村子人帮忙安葬了他后,建材厂厂长梁军民站出来号召大家,为可怜的孤儿和老人集资。在场村民,无不响应。

  2009年冬天,王家砭村年轻的王建水夫妇不幸因车祸遽然丧生。家中只留下两个孩子,长女14岁,小儿子12岁。王家砭村党员王魁一下子拿出3000元,送到两个孩子手中。鼓励他们说:“坚强一点,没达、妈的娃长得快,你们一定能成才的!”王魁常说:“饿时给一口,强似饱时给一斗。”从小穷苦、在乡亲们帮助下过上好日子的他,总是尽己所能帮助村中生活困难的人家。

  1992年,老党员王学军在管理村机井下班途中,不幸在210国道上遭遇车祸。王科亲自出面,协调对方赔付医疗费和生活费。昏迷数月期间,村里好多人到医院照顾他。因公伤残后,村中照顾他在村里当保洁员。王学军为村上扫马路,村里人没有不说他好的。他每天凌晨3点起床,就开始清扫四条巷道,等到天亮了,他又挨家挨户收集生活垃圾,一直忙到天黑,从不知疲倦。村里无论谁家过红白喜事,他总捡最脏最累的活干,帮忙从头干到尾,临走时还用自己的三轮车把所有的垃圾清理完。他和妻子对生活从来没有一句怨言,用王学军的话说:感恩还来不及呢。

  2012年,王家砭建材厂销售员王有来患了胃癌。得知消息,王科带领村班子几次到西安看望。住院期间,每天村子都有人轮流赶过来帮忙伺候他。至今他还记得,2013年1月4日动手术那天,村民20多人守候在手术室外。手术做完,推他出手术室的护士说:“老王,你睁眼看看,村里来了多少人等你出来呢!”王有来说,看到这个情景,当时剧烈的病痛一下子就减轻了。至今,提起村民的关爱,他又是泪流满面:“乡亲们的关爱给我温暖和力量,我真的很知足!”

  在王家砭四组有一个13户63口人的大“集体”。据了解,这13户人原本是距王家砭数里之遥的钟峁村的。钟峁村是远近出名的穷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吃水靠担,吃饭靠天,小伙子娶不上媳妇。2002年,镇上提出把钟峁村划归富裕文明的王家砭,村民有不少人不同意接收这个明摆着的“穷包袱”。王科很爽快,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他说服大家说:“我们不也是从难处走过来的吗?我们发展了,应该叫大家都富起来才对!”2006年,钟峁村整体搬迁到王家砭。王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型石料厂在此落户,解决了这13户群众的就业问题。

  养奶牛是高投入、高回报、快速致富的好产业。王家砭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家有一头牛,一年一层楼。但是,在该村,不是所有养殖户都是富人,反而,穷人还多。原来养殖户的奶牛不是他们自己掏钱买的,是村里帮忙给他们跑的贷款。村里还帮助他们盖牛舍、建储草池,能免的费用全免。任军盈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和媳妇左晓霞都是残疾人,他们家养奶牛从2头起步,开始几年还利息都靠村里。到今年,他们家已滚动发展到5头牛,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对困难的家庭,王家砭对他们的关爱无微不至。村里对全村20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对症施策,不让他们“掉队”。

  “王家砭能蒸蒸日上,关键是集体的摊子没有倒”

  地处千年旱塬,上世纪70年代的王家砭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王家砭绺绺天,土地挂在山两边,拉煤换粮泾三原;出门不是上坡就是过河,种地不是人背就是驴驮。”

  王科回忆说:“在那样贫困的条件下,王家砭村民难免产生一种消极的思想,大家都想靠着国家救济。”那时,在王家砭经常可以看到青壮年坐在村头晒太阳,有人游手好闲、参加赌博,有的家庭、邻里经常吵架骂仗。

  时光回溯到40年前的1974年,年仅19岁的王科担任了王家砭村村支书,人称“娃娃村官”。次年,本村爷爷辈分的王文涛也走上了村主任的工作岗位。从那时起,他们二人驾起了王家砭村的这架“马车”,一干就是30年。这30年,是王科带领村民踏踏实实干事的30年,也正是王家砭摆脱贫穷为文明奠基的30年。

  穷则思变。穷困极了的王家砭人冒着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危险,开始在自家房前屋后偷偷种瓜种豆。当时,一个青壮年劳动力给生产队干农活一天,仅挣10分工,相当于1毛钱。村里组织社员利用农闲到县办煤矿干活,一天居然能挣到12分工,还另外补贴5毛钱。王家砭人看到,办企业比务农种庄稼致富来得快,他们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决心创业致富。他们经过多方协调,筹集到7万元资金,承包了县办煤矿,改名“王家砭村煤矿”,用煤矿的赢利做本钱,他们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办起了村办白灰窑。这一黑一白,被王家砭人昵称为“黑白二娃”。

  由“黑白二娃”起家,王家砭人淘到了第一桶金,他们村很快比周边村富了。接着,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以王家砭命名的车队、沙发厂、挂毯厂、食堂、百货综合厂、油坊、面粉厂、石渣厂、耀瓷厂、砖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掐指算来,王家砭先后兴办了36家企业。

  1982年筹建、1983年投产的王家砭建材厂,是目前全国建材行业唯一的集体企业,也是王家砭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村党委委员、厂长梁军民快人快语、铿锵有力地说:“王家砭的事业之所以能蒸蒸日上,关键在于我们集体的摊子没有倒!”

  上世纪90年代,村办集体企业纷纷转制。王家砭村的集体企业硬是坚持下来。用梁军民的话讲,“在大形势下,本来也可能转成私有。但是,王家砭几十年来办了这么多集体企业,大家对集体企业有了深厚感情,最终,大家还是决定保留集体企业。”

  建材厂是特殊行业,干这行必须有敬业精神和吃苦精神。每当乌云遮天、天雨欲来,建材厂的管理人员不用叫,不约而同都朝厂子奔,他们要赶雨前把砖坯子盖完,把损失尽量减小。包括梁军民在内,经常是见雨要来,喊上媳妇义务去“救急”。

编辑:曹静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