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国际旅游权威机构经过调查,80%的国外游客把西安当做中国旅游的必去之处,而城墙旅游则名列榜首。因为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故事、令人向往的文化活动,人们总能从这里找到丰富的人文风情、独特的文化体验和强大的历史触感。
在新的时代卷轴中,城墙南门区域综合改造也被赋予了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是保护历史遗迹,让文化遗产变为文化财产;一方面是修复城市记忆,构筑全球华人共同精神家园的美好乡忆。
南门东西两侧设立的两园景观工程,便是此次城墙南门区域综合改造工程中的一大亮点。通过对榴园、松园的改造,使其既有古城风采、西安特有文化的融入,又有商业生活、休闲放松的现代特质,扩充了景观的范畴,成为文化、旅游、商业、生活四位一体的市民游览场所。
文化导入,感受古城味道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以及培养城市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城市竞争力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后隐藏的是巨大的渗透力。”城墙南门区域综合改造项目的总设计师赵元超说,“对于西安而言,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优势。将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发展,融入城墙改造,才是最关键的。”
松园和榴园位于南门两侧,在这次改造中亦遵循该原则,着力强调其文化属性。在对景观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之时,也为园区内雕塑等相关陈列赋予了一定的内涵,让两园改造不仅停留在表面观感上,更具有文化纵深感。
松是百木之长,长青不朽,所以学道者爱在古松之下修行。鹤也是被道教引入神仙世界,因此鹤被视为出世之物,也就成了高洁、清雅的象征。西边的松园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格局,以福寿文化为主题,采用松鹤延年、福禄寿喜等主题景观,来弘扬我国传统的道家思想,继承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特长。而未来,作为接待八方来客的松园园区,长寿、高洁等美好的主题寓意展示着西安古城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向游人送去了最美好的祝福。
东边的苗园更名为以西安市花(即石榴花)命名的榴园。《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至此之后,张骞不仅开拓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与鸵鸟蛋等等。石榴便在临潼扎根,或孤植或丛植于庭院,游园之角,对植于门庭之出处,列植于小道、溪旁、坡地、建筑物之旁。
榴园以多子多福为主题,处处布置石榴的传说,如张骞出使西域的石榴子、石榴仙子、石榴群像……通过这些手法,将历史融入城市,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将散落在古丝绸路上的文明碎片,透过雕塑的形式再现在游人眼前。你仿
佛听到了骏马驰骋西域疆场的嘶鸣声,看到了丝绸古道上悠悠的骆驼长队,商人们坐在马车上长途跋涉将汉文化一点点带进了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资源密集区,西安在对榴园的打造致力于让所有人在感受到园区的秀美风景时,也对“丝路文化”了解得更为真切,这既提升了城墙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也符合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要义,更助推了西安文化发展。
除了榴园与松园,同作为环城文化休闲活动体系的环城林带公园在设计上也融入老西安文化和城墙文化故事。比如内岸,将明置西安府的故事放在入口处,以及二虎守长安、辛亥革命、西安事变、张载关学等;公园中间布置与老西安人生活习俗相关的雕塑;在外岸,设立下沉亲水入口,设置浮雕,集中反映老西安的商业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和民俗文化,让游人走到护城河边就对西安的生活、文化有概念,切实感受西安古城味道,追忆历史,体验当代。
完善生态,氤氲乡愁体验
古南门盛世换新颜,带给世人诸多惊喜。在延续历史文脉、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榴园与松园的生态环境在改造后将得到一个大的提升。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对两园布局、结构规划、项目建设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松园、榴园建成后,地上将形成绿地广场,之前脏乱差的现象将彻底改变,绿地面积将增加至50%。“让两园活起来”,赵元超说道,之前的两园,作为城墙后花园,作为市民憩息、放松、锻炼的休闲场所,在绿化、生态方面不尽人意。通过全面规划后,两园不仅能实现绿色、休闲、人文的特色氛围,更能实现自然美、生态美、环境美三大高标,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
“巩固扩大文化与绿色同步领先的优势,大力培育发展以现代生活和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模式,让两园脱去以往的外衣,打造成现代文化旅游生态园林体系的‘升级版’是两园改造的最终目标。”同时,除了绿地的完善,在此次改造中,将同步展开实施松园、榴园两个园林式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对水岸护坡进行立体绿化和景观改造,六座桥梁景观改造和八个水陆码头建设,形成完整的西安城墙水上游览线旅游景区。
待建成之后,这一游览线将拥有28米宽的宽大水域,具有秦汉唐文化特色的船只画舫游弋。届时,无论是西安市民亦或是游客,均可以在两园之间流连忘返,也可以在水上尽情游览,观赏融入老西安文化的环城公园。
护城河的碧波,将与两园无与伦比的人文景观、绿色风景交相辉映,成为民众领略文化、休闲放松的新都市生活体验地,成为“丝绸之路新起点”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人们可以带着孩子泛舟护城河,来两园玩耍,也可以伴着城墙的美景休闲购物,或是和朋友驻足,细细品味这里的美……其景其形,妙不可言。
休闲游憩,提升民生幸福
从建设初期至今,两园景观工程的建设便集合了各界力量。总设计师赵元超讲起他的设计初衷时则说,“古迹的保护和改造,应该和现代生活有机地联合起来,它并不是一个标本。我一直反对让古迹存于历史,因为标本什么都不能动,是一个僵死的东西,它必须和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
“同时作为一名建筑师,其责任不仅仅是建造,应该是对未来生活的缔造。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我认为我们对于城墙的保护和利用应施予最积极地保护,尽可能地利用。而榴园与松园,应该与城墙整体改造衔接起来,让它最大地发挥对城市、对现代生活的贡献,并且市民能够参与进来。我们应该用宏观的眼光看,而不是消极地对待。”
除了对绿化、景观进行改造外,建筑设计团队还从服务设施、地铺、休憩设施等多方面着手,满足民生要求。在综合改造中松园、榴园将建成两个下沉广场,成为融合地下停车场、下穿人行通道、地下商业建筑等设施的复合建筑。
“我希望在榴园、松园建立一种连接。我最初设想很大胆,就是怎样将南门里外广场连通起来。从南门中心广场和两侧的榴园、松园即环城公园的东西两侧连接起来,这就形成一个立体的、开放式、能够步行的空间。”赵元超说道。通过地下人行通道着力解决南门外中央广场与两翼松园榴园区域连接功能需求,同时,通过充分开发二、三层地下停车场空间,使之成为现代城市综合配套发展的重要载体。地下则要建一个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地下两层停车场。建成以后便可提供四百九十余个停车位,相当于4.2公里马路停车,能够有效缓解市民在南门附近停车难的问题。
而除了松园—南门—榴园地上、地下通道,环南门广场内外双环交通体系的建立,赵元超还谈道,道路、交通的连接其实只是表面的,实际上还有心理的连接、人的连接,与未来的连接。建筑师的责任就是连接今天和昨天,所以在两园改造中,还涉及了许多餐饮、咖啡厅,以此来打造出一个城市休息客厅。“这样一来,在一个古老的环境里,人们能坐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喝茶、观景,这将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在改造两园的同时,也将全面提升西安环城公园的设置,增加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准,使之成为对市民全天候开放的特色文化休闲场所。探访中,可以感受到,所有参与者对文化遗存与现代城市建设高度理解与珍视,也能深刻领会到其对城墙文化的发展及惠泽于民的创新与融合。
两园的落成,将极大程度丰富着南门区域的文化格局,不仅潜移默化地传承着古城西安的千年文明,更能激发大众热爱城市、融入城市的高尚市民精神,开启西安城市幸福的全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