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07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肖云儒  

  高考制度,1952年实行,1965年废除,1977年恢复。这么多年来,高考的形式和内容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革,虽然目前高考饱受非议,但它仍是一种相对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在今年高考来临之际,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我省一些知名人士,让他们谈谈当年所经历的高考和他们眼中的高考。他们的故事,或许会给正在参加高考的考生和家长们提供借鉴或帮助。

  当年被提前录取报纸上看到录取名单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1957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考试,高考前一周发榜,在《江西日报》上看到了录取名单,当年人大新闻系在江西只录取了三个人,他是其中之一

  “当年我的高考情况比较特殊,那时中国人民大学是在高考之前提前考试,我是提前考试,被录取了,被录取以后,就不能再参加高考。人民大学的高考和其他高考不一样,题目很少,每一门不到十个题目,重分析,重个人的理解,没有太多的死记硬背的题目,而这恰好跟我的特点相符,我记忆力比较差,比较善于理解问题,可能就这样占了便宜吧。”肖云儒说,他觉得这样一种考试很好,题目看似简单、很少,但就在回答、分析和理解当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深度和特点,比起那些死记硬背的题目,更能测定一个人内在的水平。

  他说,高考是人生的重要关口,是社会对一个人隆重的检测,是对智商、情商、心理承受力、耐力甚至体力的检测。高考,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非议,但它依然对我们的人生成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检测作用。为什么说是隆重的全面的检测但不是唯一的检测?因为它只能考你卷面上的东西,一个人的素质,除了表现在试卷上,还表现在精神境界、思维特点、创造潜力、行为能力等,一个人的全面素质在高考上是检测不到的。

  “给一些愿意学我这个行业的高考生提些建议,如果你愿意学文化、搞文艺,当然,你可以学文学,但你不能就文学而考文学,我其实更期望你学哲学与历史,包括传播学,都是你可选择的。一个人有了文史哲拉通的大底子,它们将来在人生成功路上、求职路上,都是有用的。”

  本报记者王锋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刘超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