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成
小时候“缺水”的经历促使他选择水利专业
李佩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乾县人,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环境研究培训中心(中德合作)主任,1952年参加高考
今年就满80岁的李佩成,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缺水的情形:一家人用一盆水洗脸洗手,洗过之后的水还要用来饮牛。从小“缺水”的记忆根植在李佩成的心中,考大学时他果断选择了西北农学院水利系。
“1952年我在咸阳周陵中学毕业,当时国家动员高中毕业生积极报考大学,一颗红心给党,考大学是作为一项光荣任务来完成的。”李佩成回忆说,由于当时各行各业都缺乏人才,很多同学高中毕业就去了文工团、部队、工厂工作,“因为人才供不应求,选择也很多,所以上世纪50年代的高考压力并不是很大。高考科目有数学、语文、物理等,在外语方面有英语也有俄语。”“那个时候也报志愿,但也有服从分配的,个人的选择要服从国家需要,是那个时代高考的特点。上大学后,每个月有12元钱的助学金,相当于全部公费读大学。”李佩成说,当时高中毕业生并不充足,为了保证大学的生源,还从部队里选取干部,为他们办考学速成班,为高考复习做准备,“还动员有文化水平的干部、工农兵学员等学习知识上大学。”
在谈到高考与人生的关系,李佩成院士说,“高考是人生成才的选拔方式,但并不是全部,也不是唯一,就算考不上名校,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人才,考生和家长不要有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未来的深造途径还有很多,也可以通过实际锻炼成长。”
本报记者任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