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唱起醉人的歌儿
农业能富民么,大荔的回答是肯定的。三十多年间,大荔农民依靠土地人均纯收入从二三百元到一千多元,在去年达到人均8200元。
农业能持续地大幅度地富民么,大荔的回答是,充满着希望。
希望何在,这就是他们正在发展探索着的现代农业之路。
大荔由特色“1008”到设施农业示范县,虽然走得艰辛,但却走得铿锵有力,走得欢欣鼓舞。
如今,大荔已建成万亩设施镇4个,一村一品专业村50个,一批龙头企业相继涌现。西瓜、哈密瓜、油桃被认证为无公害产品,黄瓜被认证为绿色食品,已经拥有了大荔黄花菜、大荔西瓜、大荔花生、大荔冬枣、高石脆瓜5个地标产品,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全县70%以上的耕地已经被经济作物所覆盖。
大荔的设施果蔬面积占全省的20%,设施时令水果是全省的一半,温室油桃西北第一,大棚冬枣全国第一,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反季节瓜果菜生产基地,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典范。“陕西农业看大荔,大荔农业看设施”已成为全省农业系统的口头禅。
谈到设施农业在大荔的持续发展,县委书记孙云峰用六个字作了概括:规模、高效、特色。也就是现代技术、现代装备和现代农业使大荔农民扩展了农业的内涵,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这片土地因肥沃、因勤劳而五彩缤纷,徜徉其间,你会因为热爱因为流连而呼喊而歌唱;在这里,你会感到大荔的父老乡亲不是在种地在务农,而是以智慧、勤劳和勇敢玩转着农业,而且玩转得是那样的潇洒自如,那样的神采飞扬,使得这方土地变成了五彩的花海,歌唱的舞台。
然而,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必然对技术、品种、土地、资金和人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就催生了农业园区的形成,而它也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因为它能比较好地满足农业、农民和市场的需求,对产前、产中、产后实施综合型一体化的服务。
冯村镇是渭南设施农业的发源地,也是设施农业重镇。2009年结合省上实施的“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依托文峪科技公司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组建了智能化育苗中心,年育苗可达1500万株;建设了新品种技术示范区,高标准生产区,物流中心和检测培训区。镇长王建军告诉记者,正在快马加鞭建设的是观光旅游农业区,这六大区域采用新型农业的结构和流程,依托1000亩核心区,辐射带动两镇17个村的5万亩土地,担负着从育苗、作务到市场销售完结的全部使命。
这,大概就是现代农业的模板。
到现在,大荔已建成万亩设施农业园区,万亩冬枣园区,万亩黄花菜园区和千亩高石脆瓜园区4个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及38个各类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多个。最为典型的是农民李秀芳和赵世英,两人在北京做进出口水果国际贸易,他们发现大荔的胡萝卜品质好,有出口潜力,便在家乡办起了“鑫坤果蔬专业合作社”,引进了韩国设备,流转了1200亩地进行种植出口,标准化生产,年纯收入达300多万元,带动了300多农民就业致富。
一个园区带动下的现代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已在大荔悄然勃发,规模初具。谈到大荔农业的发展未来时,县长王青峰充满自豪地说,大荔农业要向更高发展,大力增加产出,让农民在流通环节多挣钱,农产品实现品牌化、标准化,以农业为资源,全力推动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和现代农业服务业的第三产业,让GDP绿色,让发展可持续,让1800平方公里的大荔成为风光旖旎的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