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内的唐长安城含光门黄土墙断面 华商报记者 王警 摄
好像只是弹指间,睛睛和小百科的穿越之旅就到了最后一天。相见时难别亦难,睛睛也不能免俗,在就要离开大唐的这一天,心中竟时刻充满不舍。更让睛睛如鲠在喉的是,告别这一天,小百科还带着她,走马观花般看了大唐的没落和唐长安城毁于战火,让她深刻体会到『眼睁睁地看着你,却无能为力』的心痛和无奈……
分别折柳相送 取谐音表达『留』之意
穿越到大唐的前6天,睛睛和小百科顺利完成了帮读者寻家的任务,虽没认识什么朋友,但既到了这里,就要入乡随俗,走时没人送,也要去看看唐人如何送别。在唐朝,送别地点多在江边、渡口或长亭处。横跨灞水的一座小桥是长安通往洛阳的必经之路,人们常常来这里送别亲友。睛睛和小百科先来到这里。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桥上许多人与亲友含泪告别。
唐人送别颇具诗情画意,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时,曾饮酒作诗告别,写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
汪伦送李白也很有创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李白诗作《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说的就是这一幕。
王维送友人,还曾设祖帐送行:“相逢公一笑,相送不成泣。祖帐已纷离,荒城复愁入”。祖帐是为送别友人专门搭的祭祀路神的帏帐,以求一路平安,在唐代颇为流行。
“那不会作诗、不会唱歌、喝不了酒,也搭不起祖帐的人送朋友,岂不是只剩下说再见了?”睛睛瞪大眼睛问小百科。“实在啥都不会,折条柳枝总会吧。”小百科说,没见那边几个人正在折柳,往朋友手里塞吗?“柳”有“留”之意,传递着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天子被挟迁都 长安繁华自此成历史
万事有始就有终,大唐王朝的命运亦然。在走的这一天,小百科也要带着睛睛,用时空穿梭大法,“快进”浏览大唐王朝的衰败和没落。
唐王朝从鼎盛到衰落,安史之乱是转折性事件,叛乱后来虽被平定,但盛唐神话却从此结束,开始走上下坡路,往昔的繁华,随着时间的推进,一点一点成为回忆。
顺着下坡路走到天复四年(公元904年),又发生了朱温(五代十国后梁开国皇帝)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的事件。昭宗车驾一离开长安,就有人拆毁宫殿和居民家。拆下的木材被组成浮筏,自渭水经黄河运至洛阳。长安城遭遇了一场兵火洗劫,从此化为废墟。
此后,为了利于防守,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对长安城进行了改筑,缩为“新城”,放弃了外郭城和宫城,仅留皇城加以修补。新城的南面和西面仍利用原皇城的南面和西面城墙,但关闭了朱雀门和位于皇城西北角的安福门,只留安福门南侧的顺义门和朱雀门西边的含光门出入。到了这一步,长安城的繁华已是万难再复。
到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正式称帝,建立“大梁”,自此唐朝289年的统治结束,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城墙存遗迹 比明城墙地表低3米
长安城后来的命运又是怎样?
小百科说,宋代时,还曾在含光门门道中铺了石路面。元代时,将含光门封闭。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开始在唐皇城旧城的基础上重修城墙,并将原来的土城墙变成砖城。不过也只是砌了个外圈,里边还是夯实的黄土墙。但有了砖衣的城墙已很坚固,经过修缮至今巍峨挺立在西安。
还需要一说的是,唐长安城的含光门被包在了明城墙南墙之内,唐代的夯土城台也得以存留下来。如今西安的含光门下面,就有含光门遗址博物馆。
通过这一断面遗址,考古人员还发现,唐代皇城地表比明城墙要低,高差接近3米,这也反映出经过六七百年的时间,城墙附近的地面经积淀厚了约一层楼高。
讲完城墙的变迁,睛睛和小百科的穿越大唐之旅也画上句号了。只一个瞬间,两人就回到了实验室。思绪仍在千年前徘徊的两人深信,大唐其实从未走远,仍在每个人心中……
华商报记者郭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