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情感与理性的交锋,或者说,是真理之间“对与对的冲突”,因此注定了不会有统一的结论。因此,越过具体事件的“是非”判断,探求“招生”的初心可能更有意义。
事实上,精细化的“科学管理”在中国尚不足百年,民国时期高校“不拘一格招人才”的机制,无论是招收学生还是招聘教授,都曾流传不少佳话,那时似乎是带着“宁可错招,不可漏过”式的宽容的,前提假设则是“信任”,相信招录是出于爱才而非“裙带”。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信任感的缺失,它导致了我们对程序“后门”的恐惧,以及“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程序理性”的诉求。
清华欲招夺刀少年遭拒 两名少年单考单招去向曝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