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有许多种。历史,或指过去事实的记载;或指已过去的事实;或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或指已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但无论我们采取哪种解释,无可否认,历史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它具有连贯性的特点。浩瀚而宝贵的历史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
然而,近年来,在如何对待历史这个问题上,却出现了一个异样的声音——历史虚无主义。这一以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思潮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时隐时现,因其披着“反思历史”与“批判现实”之名而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迷惑性,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认清实质——勇于批判——坚定信念,这是我们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三步曲。
历史虚无主义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然而,历史是具有连贯性的,没有中国人民近百年来不断地抗争,不断地探索,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社会的繁荣昌盛。历史虚无主义的不断泛起,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其中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成的消解即为其危害性的主要表现之一。
一、历史虚无主义为何会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称之为主流意识形态。上世纪20年代初期,当众多的西方思潮、学说、主义涌入中国伊始,马克思主义以其独特的理论品格和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指导性为中国共产党所接受,并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中国社会的选择。
然而,随着历史虚无主义的不断泛起,目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地位不断受到冲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受到消解。
其一,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给了历史虚无主义者们一个极好的契机,他们“欢呼” “20世纪是最后埋葬共产主义的世纪”、“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共产主义已经死亡”。具体到中国,他们把党和共和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加上“左”的罪名,使之变成一部不断“左”祸中国的历史;他们利用我们历史上所经历的曲折,把错误无限扩大、上纲,借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这一历史的主体,否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否定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那么马克思主义这一与这一段历史相伴而生的指导思想也就失去了基础。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以否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的奋斗史,既而否定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
其二,历史虚无主义淡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消解的第二个表现即是消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淡化”,就是弱化、减化,这些年来,中国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主流积极健康向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在不能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时,他们又试图用更温和的方式,即“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淡化?就是在“学术研究”的名义下,不尊重历史事实,片面引用史料,根据他们的政治诉求,任意打扮历史、假设历史,胡乱改变对近现代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或者则以“客观”、“公正”的面貌出现,崇尚“坏人不坏”、“好人不好”的模式,要求按照人性论的原则治史,否则就是脸谱化、“扣帽子”;一些人还以“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名义糟蹋、歪曲历史。他们主张用所谓的“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把革命同现代化对立起来,借以否定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斗争。既然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与模式可能有许多条,许多种,那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就可以慢慢地被淡化下去,时常不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遗忘马克思主义,以此达到弱化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目的。
三是历史虚无主义提倡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以此逐渐使马克思主义边缘化。历史虚无主义在否定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主体的同时,鼓吹西方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它们批判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性,认为应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它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才是人类最美好的、必然的社会形态,而社会主义只是一种处于过渡阶段的社会形态;它们继承西方政治思想的个人主义、独立主义以及功利主义传统,宣扬极端自由、私权至上、个人权利价值超过集体权利价值等理念。通过这些宣传,力图削弱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提倡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中国近百年历史发展的主流,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相呼应,通过倡导指导思想多元,使马克思主义逐步边缘化。
应该说,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不断泛起,已经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杭州青少年研究所的某课题组曾经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16个大中城市青年人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平均所占比例21.13%,其中深圳市最低,仅为13.18%,,沈阳市最高,也只有37.18%。中组部组织的全国30万党员思想状况大调查发现,相当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
马克思主义是否真的已经过时?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否真的可以多元化?答案是肯定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能多元化。
首先,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理论品质不容否定。一种理论要不要坚持,并不在于它产生的时间长短而是决定于它正确与否。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多年来它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的同步。“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理论品质。20世纪末,当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经在全球范围内举办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的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在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尔等众多杰出的思想家中脱颖而出,以最高的得票居榜首。2008年,当全世界范围内的经融危机袭来的时候,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畅销。2011年,英国著名学者特里?伊格尔顿撰写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对当前典型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这些都充实证明了一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死亡,它以其独特的理论品质在当代依然焕发着光采。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的消解,我们必须勇敢面对,勇于批驳。
其次,中国近代以来的主体历史不容篡改。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是维护历史本来面目,还是歪曲历史真相;是高扬民族精神,还是鼓吹妥协投降;是从历史主流中汲取精神力量,还是在历史支流中寻找负面影响;是坚持唯物史观,还是回到唯心史观。如果这些原则问题被颠倒、被消解,就会从根本上搞乱人们的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这一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不能丢弃。历史虚无主义经过“重新评价”,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以及之后因革命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获得伟大成就的历史,从根本上被否定了。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对中国社会巨大贡献,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主导地位。而我们恰恰要肯定这一段光辉的历史,而且要大力地宣传这一段历史的功绩,从而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基石。
再次,指导思想必须一元化。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并强调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有依据的。一方面,历史是具有连贯性的,而我们今天所走的道路就是延续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思想一元化”也应具有连贯性与延续性。另一方面,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原则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是极其危险的。庄子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这段话用在指导思想多元化问题上很有启发意义。对社会主义而言,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然会扰乱人们的思想,导致社会主义自身的崩溃。此外,历史虚无主义在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同时,提倡学习西方的诸如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等,提倡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目的便是把西方价值观念和精神诉求诠释为全世界各国人民都应追求的价值理想和制度理念,诱导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以此为标志审视甚至检讨本国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发现本国的“差距”和“缺陷”,成为西方的“自觉”追随者。事实上,无论是历史的发展还是中国的现实状况,都证明了一点:指导思想多元化无益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指导思想必须一元化。
三、进一步稳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总书记的话震聋发馈。如今,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但历史虚无主义仍挥之不去,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我们更应该坚定: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要进一步稳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坚持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成呢?
第一,看透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对其进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主要是以极力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表现,甚至提出了十分荒谬的观点:“如果当时中国随便搭上哪一条顺风船,比如追随美国,中国的处境会比现在强盛得多。”其实质是否定其实已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中国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否定党史、歪曲国史,无视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无视历史规律,不仅对我国的历史学研究造成危害,而且通过大众传媒对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造成干扰,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等重大问题上造成困惑。因此,我们可以用勿庸辩驳的事实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驳:新中国成立之初,城乡居民生活普遍贫困,多数人处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境地。60多年后,实现了经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均GDP从1949年的35美元增至2011年的5400多美元。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短短60多年时间里,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现代化历程,辉煌成就,举世公认。这样的事实是虚无不了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是抹杀不了的事实。大力宣传建国60年来我国所取得的具大成就,以此来肯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体,批驳历史虚无主义者们所倡导的荒唐观点。
第二,以客观对待历史的态度进一步稳固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历史虚无主义往往采取罔顾实际的历史进程,抽象地假设、推演,乃至否定和歪曲历史事实;或是借助反讽性和戏谑性解释,恶搞、贬损和诋毁已有定论的正面历史人物和崇高历史事件及其意义,或者彰显反面人物的“人性”,以图为之翻案;又或者借助精心挑选或“发现”部分碎片化的历史事实,或者通过对整体历史无限细分,来实现对民族史或世界史中宏大问题的解构或重构,结果呈现一种伪造的“历史”。具体在对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探索与奋斗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就以无限扩大中国共产党在前进道路上所犯的错误来否定历史的主体,来否定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如果我们自己客观地对待历史,充分肯定这一段历史发展的主流,同时客观地对待党在前进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抱着客观对待,认真解决的态度,历史虚无主义就无机可乘,其宣传也就失去了立足点,党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也就能进一步得到稳固。
最后,作为我们个人自身,应该加强理论素养,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以及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有一种更为自觉的意识。一方面: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多种思想并存问题,是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前途命运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问题。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处于支配地位的指导思想。否认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多种思想并存的状态就会演变为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斗争,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份的多样化所带来的是思想的多样化,而不是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因为,虽然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关系,但其中必然有一种处于统治地位,决定着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由此决定,也必然会有一种思想处于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时期,多种思想并存的状况提醒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强化阵地意识,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这是我们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我们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所宣扬的观点的实质。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避免掉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以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去对其进行研究、批判。
认清实质——勇于批判——坚定信念,这是我们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三步曲。昨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今天,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更加自觉地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真正为人民掌好舵,执好政。
编辑:雷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