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宝贝“回家”艰难的融入之路 回家无端多出个爸妈

综合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贾晨 2015-10-23 07:32:20
[摘要]“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当父亲给儿子教陕西方言时,孩子的母亲提出抗议,认为孩子应该说普通话,两人因此争执。儿子被拐,历经千辛万苦找回后,话语中不时夹杂着安徽口音,无奈的父亲告诫儿子,不要说方言,要说普通话。

\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当父亲给儿子教陕西方言时,孩子的母亲提出抗议,认为孩子应该说普通话,两人因此争执。

  儿子被拐,历经千辛万苦找回后,话语中不时夹杂着安徽口音,无奈的父亲告诫儿子,不要说方言,要说普通话。

  这是电影《亲爱的》中的两个场景,很简单也很直白地道出了很多找回被拐孩子的家庭的无奈——多年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让回归后的融入变得异常艰难。

  孩子的苦恼

  被拐近20年后回家“出门买东西都弄不清方向”

  2010年的一天,在“宝贝回家”志愿者秋晨一行人的陪同下,21岁的小刘乘车来到蓝田县一座村庄外。不远处,“欢迎回家”的红色条幅在空中摇曳,底下站着村民与小刘的亲戚。

  被拐近20年,终于要回家,小刘透过车窗向外张望。“那是你亲爸、你亲妈。”秋晨指着人群中头发花白的两位男女说。

  话音刚落,人群簇拥着已将车围拢,小刘下车,那对男女朝他看了又看,声嘶力竭地喊着“儿子”。三人相拥在一起,小刘的眼泪刷地流下,人群迸发出掌声与欢笑。秋晨也被这场景感动,在一旁抹着泪。

  数月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秋晨与这家人再次相见已是另一番模样。小刘亲爸为儿子回来后一系列的烦心事直发愁,而小刘觉得“这里不像是一家人”,有时甚至会想念600公里外的“养父母”。

  寻回多年被拐的孩子,幸福并非如童话般延续,现实生活中种种境遇,给被拐重逢的家庭再次出了难题。

  “宝贝回家”网站与让“被拐儿童回家”有着紧密联系。作为该网站陕西地区的管理员,8年间,59岁的秋晨接触过的寻子家长与被拐孩子信息不下数万,而真正经她手得以回家的孩子只有50多人。无疑,小刘是幸运的。

  至今,秋晨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小刘亲爸的样子。那是2010年初,在一场交流会上,被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团团围住的秋晨直到数小时后活动结束,家长们逐渐离去,才发现一个身高1.7米左右男人一直蜷缩着身子,蹲在屋子一角,许久,他操着关中口音低声说:“能帮我……找找我儿不?”

  这个男人就是小刘亲爸,当时,他找了儿子将近20年,原先没出过远门的他,去了很多城市。这期间,他吃过苦,也上过当,经历的一切,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说,儿子丢了,找不到,他不能原谅自己。

  而600公里外,小刘在河南兰考的养父家已生活了近20年。这家人有两个女儿,事后他得知,按照当地习俗,养家买他是为了“顶门面”。在村里,始终盛传他并非这家人亲生,两个“姐姐”也很排斥他,但他坚信自己是养父私生子的说法。直到一次与“姐姐”争吵,他才知道一切。

  “我的亲生父母是谁?我的老家在哪里?他们都还好吗?”一系列的疑问让小刘决定找回亲生父母,为此他和养父母一家“闹翻了”。然而在与亲生父母相见数月后,曾经的伤痛带来的“后遗症”开始显现。

  “现在过得咋样?”再见小刘时,秋晨寒暄式的问候,换来小刘半天迟疑,“我总是觉得在这里有点外,不像是一家人。”

  “我是真想回来,但就怕这样下去站不住脚。”已将户口迁回老家的小刘说,在村里,他谁也不认识,没有朋友、没有同学、没有耕地、没有住房,也没什么积蓄,甚至出门买个东西,该走哪个方向都弄不清,有时,他甚至会想念远在600公里外的“养父母”,即使他已再难回头,“毕竟他们养了我将近20年。”

  小刘的感受,他亲爸并非不知。这20年间,他无数次向人讲起的,也始终是儿子丢失时不足2岁的样子,哪怕时间一年一年过去。

  “娃在外这么多年,也受苦了,如果娃有困难,能帮就帮帮。”秋晨宽慰着小刘的亲爸,但老汉一再叹气,20年的寻子经历留下的,只有贫穷与找儿子欠下的账单。现在的他正为儿子以后娶媳妇等一大摊子后续问题犯难,“家里就这样,没办法……”

  无法融入父母的生活“无端端多出爸爸妈妈,挺奇怪的”

  很多人将小刘回归后碰到的问题总结为物质得不到满足,但多名“宝贝回家”志愿者否定这种看法。

  多年关注并参与“宝贝回家”心理咨询的河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张智强讲述了另一个故事。一名成都的男孩,4岁被人拐卖到石家庄一户农家,由于养父母家贫穷,男孩十几岁外出打工,靠修车养活自己。男孩一心想找回亲生父母,找到时,男孩已26岁。志愿者本想为其举行一场回归仪式,但他已经等不及,独自买了车票,敲响了家门。

  生父母家的经济状况很好,在成都有产业。回家后,全家都很高兴,并为其在自家产业中安排了重要工作。没多久,男孩觉得不适应,想继续修车,家长又投资给他开了间修车铺。但男孩总觉得不适应,似乎他与亲生父母的生活方式、家庭文化都显得格格不入。

  交流中,张智强明显察觉男孩很敏感,可能姐姐随口一句“你真笨”,他都会无限放大,一度怀疑家人是否接受了他。

  张智强说,回家后,这个男孩更矛盾。一方面,他知道这边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有迫切想回到他们身边的“理性”,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不同与不由自主想念养父母,让他觉得自己很尴尬,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有问题。

  包括秋晨在内,有7名“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对华商报记者说,成年后回家的被拐儿童,多数会选择独自生活,或者又重新回到养父母身边。而未成年人回归后的问题也不少。

  重庆人小杨1岁多被人拐走,解救时7岁。回家没几天,开始抱怨不习惯。最让他不满的是家里居然没有车,还要走路去店里,而且这个店还不是自家的。为此,他和母亲吵了一次架。

  “他说话一快,普通话都不讲,就讲福建那边的话,我也听不懂。”儿子被拐后产生的阴影始终未在这个家消散。由于小杨的养父母家一直生活在海边,他已经习惯了吃海鲜。对于母亲提供的食物,他总是不愿意吃。回来两天,没正常吃过一次饭。“这两天,儿子瘦了。”母亲心痛地说,但是海鲜,她怎么买得起。

  回家第一天,母亲投其所好,给儿子买了一瓶营养快线。但小杨并不买账,“过去我都是喝大瓶的。”

  “大瓶很贵,妈妈买不起。”母亲说。

  “才11块5,哪里贵。”儿子的话,让母亲很难堪,她不知该如何向刚回家的儿子描述:一家人为了找他,花光了所有的钱,甚至还借了很多外债。“无奈啊……5年了,该变的都变了,不该变的也变了。那孩子恐怕对养父母的感情要比亲生母亲多了……”母亲曾纠结是否让小杨回到养父母家生活。但如果一旦做了决定,她将再次失去儿子。

  相比小杨的家庭,亲生父母在广东的家,也没能让14岁的小金感到开心,逢年过节,他总会默默流眼泪,想念湖南农村的养父母,有时,晚上常把头蒙在被子里偷偷哭泣。老师说,他在课堂上经常走神发呆,不知在想什么。

  在最初得知自己是被拐的孩子后,小金就显得有些默然,即使他看到了检测报告,他说,他有些不相信。

  “为什么还不相信呢?”

  “因为我不想相信吧。”

  “为什么不想相信?”

  “无端端多出爸爸妈妈,挺奇怪的。”小金说。

编辑:刘超

相关热词搜索: 儿子 张智强 养父母 家长 心愿

上一篇:前三季度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00元 同比增10.1%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