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资料从哪里被泄露
林先生和张娜的遭遇只是两个普通的例子,生活中我们哪一个人没有被垃圾短信“骚扰”和电话“照顾”过呢?
但是在记者采访时,林先生向记者表达心头疑问:“掌握这些资料的不外乎经销商、保险公司、车管所三个地方。很难说到底是哪一家,不过肯定跑不了这三家吧!”
记者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客户资料的外泄现象目前已非常严重,网上甚至出现了明码标价、公然买卖的情况。而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网络购物本身缺乏监管,加上部分快递公司受利益驱使,使客户资料外泄的现象已经陷入失控状态。
在某快递公司工作的小秦告诉记者:“每一个快递包裹上都清楚的写着客户的电话和地址,于是有些专门收集客户资料的人就和快递公司或者投递员联系,从他们手里买走客户资料。由于快递公司的所有员工都能看到订购货品的客户信息,所以即便知道有人泄露客户信息,也很难查实究竟是谁导致信息外泄。”
除了快递公司内部泄露信息外,记者调查后发现,另一个更大的信息流出地是网络。在某知名搜索引擎中输入“客户资料”,随即就能搜到13700000条贩卖、求购客户资料的信息,网络已俨然成了销售客户私人信息的集散地。
此外,目前也有一些黑客利用木马程序等方式,将一些个人电脑变成“肉机”,通过盗取他人资料的方式得到个人信息。
在西安某邮局从事邮政延伸业务的一位当事人给记者爆料:“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很多,有些是因一些部门管理不善而泄露,有的则是一些公司及个人的人为泄露。”他们手里现在掌握的很多个人信息就是由专门的机构以每条一毛钱左右的低廉价格从一些相关单位买来的。
谁来为“裸奔”的隐私披上外衣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事实上大部分个人资料的泄露都不是无意的,而是为追逐利润进行的买卖。这种行为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新兴“行业”,为有机会泄露信息的人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记者昨日就此现象咨询了陕西至正律师事务所的徐江涛律师。
徐律师谈道,公民的个人隐私一旦被泄露,就可能会给个人带来名誉损失有甚者还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由于个人隐私被倒卖一般都发生在网络上,这给公安机关和受害人都带来了取证难的情况。但是当这种恶意倒卖个人隐私的行为达到一定的量时,就触犯了法律,成为一种违法行为。
徐律师认为:“最高检和最高法应该出台最新的司法解释,明确什么是故意泄露个人信息行为,明确举证责任,并适当修改刑法,加大对泄露个人信息行为的处罚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民个人信息外泄的现状。”同时,徐律师也提醒市民,在遇到利用个人隐私诈骗时,应提高警惕、多方核实、谨防上当。
文/图 本报记者 张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