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洪其
人民网近日发表长篇新闻调查,证实前段时间引起舆论热议的一条新闻———“权威部门调查报告显示,高干子女占超亿元富豪人数91%”系以讹传讹。国务院研究室、中央党校研究室等部门纷纷辟谣,称从未发布过上述调查报告和数据,这组假数据两年前在网上炒作过,最早来自海外一家刊物。(8月5日人民网)
弄清假新闻何以出笼固然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还应当考察假新闻为何能够让许多人信以为真。
如传播学专家所言,一个真假并无确认的数据之所以被广为认可、形成共振,是因为社会上有大量类似事件的逻辑积累,传播学称之为“刻板印象”。当人们读到这则新闻时,会立即联系到社会上有关“高干子女做大生意发大财”的信息和议论,从而产生“超级富豪绝大多数都是高干子女”的“刻板印象”。
以上分析并非要为人们的 “轻信”开脱,而是要认真探究,这种“轻信”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期待”。有关方面只是从反面辟谣,却不从正面发布权威数据,相当于只是严正声明,高干子女在超亿元富豪人数中所占比例绝不是91%,却“打死也不说”这个比例究竟是多少,难怪许多人要感叹“你不辟谣我还明白,你越辟谣我越糊涂了”。
无论是作为新闻还是作为假新闻,这个数据能够引起舆论热议,大约也算得上一种特殊的“国情”了。如果在一个法制完备、政府信息公开全面彻底的社会,按照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度的要求,各级官员包括其配偶、子女都要申报和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那么,高干子女群体中有多少人在做大生意,他们每年下来挣了多少钱,原本就是人人得而知之的公共信息,完全用不着新闻记者像刺探“情报”那样去搜集数据、统计比例。
因此,不妨对这条假新闻进行一番正面解读,从中或许能够看到,今后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度的着力点到底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