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影响
中国矿业安全
成为世界话题
多家世界媒体普遍在显著位置报道鹤岗矿难,中国矿业生产安全成为世界话题。该如何有效地防止矿难?这是中国安全生产面临的迫切问题。
多家世界媒体22日普遍都在显著位置报道鹤岗矿难。中国的矿业生产安全成为世界话题。
美国《华盛顿邮报》22日文章称,21日发生在中国东北的矿难,一夜之间突然翻番的死亡人数让这起事故成为今年最严重的矿难,并再次突出了中国糟糕的矿井安全记录。报道称,数百名救援人员周日在极冷的温度下努力营救被困矿工。
法新社22日报道称,“中国的生产安全令人担忧,在利润和生产需求的推动下,安全要求往往不能被足够重视”。
《印度教徒报》22日在题为“中国矿难带来的问题”的文章也称,“中国的采矿业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行业之一。仅在2008年就有逾3000人因矿井爆炸、透水或其他事故死亡”。
在担忧中国矿业生产安全的同时,外媒也普遍注意到了中国政府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决心和行动。《华盛顿邮报》称,中国煤体近来时常报道矿难和非法采矿问题,政府官员也承诺加强管控。2008年全国因矿难死亡人数比2007年下降15%。
《印度教徒报》的文章称,中国官方自2005年以来完善了安全法律法规并加强了管理,关闭了大量矿井。仅去年一年,就有超过1000座非法矿井被关停。
法新社报道称,中国政府近年加强了煤矿的现代化,并不断强化防止瓦斯泄漏。
中国究竟该如何有效地防止矿难的发生?这是中国安全生产面临的迫切问题。有学者认为,矿难频发,不仅危害生命和财产安全,也令中国的国际形象丢分。
制度借鉴
英国煤矿多年“零死亡” 绝非偶然
显然,关键的“53分钟”是一个极为明显的漏洞,责任事故不仅需要把这些漏洞查个水落石出,还需要找出隐藏其后的制度漏洞。纵观全世界,一些矿难低发国家,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制度上的借鉴。
19世纪60年代,英国每年每200名煤矿矿工中就有1人死亡;20世纪初,每600人中有1人死亡;20世纪50年代,每1000人中有1人死亡。2002年为零,2003年为零,2004年为零,2005年为零……
在国内矿难频发的情况下,直觉判断矿难在任何国家都是无法避免的,然而,在英国,已连续多年矿工死亡人数为零,这种结果不能让人由衷感叹和佩服。
英国煤矿为何多年“零死亡”,绝不是偶然现象,因为它有一整套严密的管理机制。其一,实行严格的煤矿经理管理责任制。煤矿经理必须有煤矿井下工作经历,必须通过安全和相关知识考试。如果因忽略安全法规而造成人员伤亡,矿长可能被逮捕入狱。曾经有一位煤矿经理就因为值班期间在家中聚会醉酒被告上法庭,最后入狱服刑。
其二,严密的监管制度。每个煤矿都有一名政府安全巡视员对安全法规的落实等进行监管。一旦巡视员认为某一煤矿有潜在的安全问题,他们有权勒令煤矿停业整顿。
第三,充分发挥公众监督。有一个公司每年出版一本《英国煤矿指南》,详细描述英国煤矿现状,还专门把政府相关部门和官员的名字、电话等一一列出,以便有效“监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从英国煤矿“零死亡率”管理制度中,来查找国内矿厂管理制度的不足之处,以完善国内极其脆弱的管理体系。
两个质疑
遇难人数超过108?
昨日上午,在记者见面会后,记者追上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党委宣传部长张金光进行采访。面对记者“遇难者的名单什么时候能够公布”的追问,他开始说“这个我没得到确切的消息。”记者进一步问道:“不能公布了吗?”,他迟疑后答复:“那这个事儿是———是肯定能够公布的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负责安抚遇难矿工家属一户一个包保小组,每户的包保组配有一台专车,有遇难者家属称包保组的配车依次编号,数字超过108。因此,有人对此次矿难的遇难人数产生了怀疑。对于这一问题,张金光称“这个事我不能证实。”
所有矿工“均有保险”?
23日,新兴煤矿新闻发言人表示,井下的所有矿工均为正式职工,“均有保险”。不过,署名源自《中国保险报》的一则报道表示,事发后没有及时离井的108名矿工中,仅有两人在当地保险公司投了保。对此情况,张金光确认属实。
本报记者殷玉生新华社、黑龙江晨报、新快报、广州日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