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大会大事记
吵啊吵从头吵到尾
12月7日:“史无前例的动员”
10时40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开幕。开幕式播放了短片《请拯救地球》,丹麦国家女子合唱团演唱歌曲 《所有生命都是你的人生》,期望此次大会能够最终达成一份有约束力的协议。
12月8日:唇枪舌剑开始
媒体披露西方共同起草的“大会最终文件”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77国集团加中国”宣布反对“丹麦提案”。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指称欧盟拿出的100亿美元听起来很多,但全球人均不到两美元,在丹麦连杯咖啡都买不起。
12月9日:“第三次就不能再忍”
美国谈判代表表示,中国和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是商谈的关键”,美国不会加入《京都议定书》。中国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表示,美国应深入地“自我反省”。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公开表示,中国一位高级官员三次被拒绝进入会场,令人“极度不高兴”。苏伟说:“中国有句谚语叫‘事不过三’,事情发生一次两次可以接受,但到第三次就不能再忍了。”
12月10日:保卫《京都议定书》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集团 “77国集团加中国”要求美国加入《京都议定书》。
12月11日:官方草案初露端倪
《京都议定书》升级版和《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建议文稿被提交大会讨论。
12月12日:10万公众街头示威
会期过半,两大阵营间分歧重重。全球67个国家、515个组织发起的“大游行日”,多达10万人走上哥本哈根街头举行示威。
12月13日:并不平静的休会日
大会主席赫泽高说,13日没有正式会议,却“仍然会很忙”。有趣的是,新华社记者13日用“三十六计”来盘点大会的第一阶段。可以想象,西方政客一定不会真正休息,或许正在密商更多的所谓“计谋”。
12月14日:哥本哈根吵翻了天
大会部长级谈判刚开始,各方吵架的调门就一下子高了起来。丹麦官员抛开《京都议定书》,非洲代表团愤然退场,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四国谈判官员紧急磋商,一起到大会主席办公室施压,确保《京都议定书》不被抛弃。
12月15日:吵吧,吵出新世界
15日下午,高级别会议开幕。在没有美国参与的辩论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争执不下。这次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的会议,争吵竟然成为它的最大标志。
12月16日:谈判进展依旧迷茫
大会主席赫泽高辞职,丹麦首相拉斯穆森接任。16日中午,拉斯穆森试图启动高层会议,试图将主席国准备的一份草案提交讨论。巴西代表率先反对,并得到中国、印度和南非的响应。
12月17日:中国声音如此响亮
各方谈判代表顽强地与时间赛跑,争取赶在18日领导人大会前基本达成协议。中国的声音在哥本哈根异常响亮,中国的谈判代表变得更勇于表达。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更是点名批评“欧盟代表不厚道”。
12月18日:政治博弈决定未来
应该闭幕的大会加时磋商。弥漫在哥本哈根的,除了失望就是悲伤。非洲岛国图瓦卢首席代表弗莱说:“我们提出法律文本,不是玩法律游戏,而是为了生存。今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我哭了……我们国家的命运掌握在你们的手里。”按照发达国家当前的减排目标,图瓦卢将在50年后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沉没的国家。本版稿件综合央视、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