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学理
曹操墓一瞥
就在河南考古工作者为发现并被确认曹操墓在安阳欣喜若狂,国人纷纷把目光投向安阳曹操高陵墓之际,国内的不少网友甚至从事历史、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这个曹操陵墓提出了质疑,有的认为对这座墓葬的确认“火候不到”、目前“盖棺定论”为时尚早;有的认为,河南文物局对外公布的六大证据并非第一手证据,说是“曹操墓”证据“不是很有力”,有人甚至猜测:几个“最有力的证据”会不会是当年的盗墓贼或者现代人“故意藏在墓里”.由此引发了一场“安阳的这座‘曹操墓’是真曹操墓还是假的”、“历史上的‘七十二疑冢’到底存在与否”的争论——
陕西帝王陵墓考古专家:
“是曹操的陵墓毫无问题!”
针对连日来关于曹操陵墓的真假之争,记者12月29日独家采访了长期在陕西从事帝王陵墓考古发掘、在国内考古界颇有名气的段清波和王学理两位考古专家。原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的段清波,刚刚赴任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的教授,他曾在秦始皇陵园搞了10多年的考古发掘,石质铠甲坑、珍禽异兽坑等许多发掘成果,正是他的杰作;而同为该研究院研究员的王学理,为秦汉考古研究专家,中国秦文化研究学会、中国秦俑学会“两会”的顾问,独立出版过专著9部,与人合作出版专著9部,他曾从事过秦都咸阳、秦始皇兵马俑、汉景帝“阳陵”等发掘。
“有人怀疑这次的曹操陵墓是假的,是河南在搞‘炒作’,那是他不知道考古,观点完全不可靠,有隔山说话的感觉,让人听了不舒服!”段清波认为,“从考古学研究的角度来讲,河南文物局推出的‘六大证据’那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虚夸,所有的证据指向的就是曹操,那应当没问题。虽然有人说墓里没有发现墓志,没有发现‘遣册”(随墓主人一起下葬的相当于今天追悼会上的悼词之类的东西),但里面出现的包括从盗贼手里追回的刻有‘魏武王’常用兵器、器物的文物不是一两件,这是毫无问题的,文物上的‘魏武王’就是曹操!”
段清波说,“曹操有‘薄葬’思想,而且有明显的文字记载。至于有人说是盗墓贼把带‘魏武王’字样的文物放进了墓里,那是想当然的推测!盗墓的干这个事干啥?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目的?”
“这次安阳墓的发掘结论最后由国家文物局在京主持发布,那是很慎重的,结论不是轻易下的,这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大墓的形制、出土文物乃至头盖骨,特别是出土文物上体现“魏武王”所用兵器的文字材料,说明这的确是曹操的陵墓。另外,文献记载在这个大墓附近出土的鲁潜墓志也清楚地指出了曹操墓的位置。”
王学理说,“有人说,‘会不会是盗墓贼或者现代人把文物放进了大墓’,这是质疑人的猜想,从现实来看那是不可能的。考古单位与盗墓贼不一样,考古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作出的结论,我们是相信的,怀疑是没有道理的,作为学术讨论是可以的,但怀疑一切没有道理。”“不是有人也怀疑:秦始皇陵墓、兵马俑是假的吗?这种离开考古发掘的凭空猜想,那就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畴。现在发掘的墓基本上是‘十有九空’,就像陕西凤翔的秦公一号大墓,光盗洞就有300个,最后还是研究出了很多‘中国之最’。如果这样说,那考古工作就没法搞。”
“七十二疑冢”纯粹是民间传说
在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墓之谜中,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可谓家喻户晓,流传甚久,这一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著名汉魏史学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研究员说:“我认为,历史上的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说,那是民间传说,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曹操当年修建它的寿陵那是公开活动,唐太宗到泰山祭祀的时候,还祭祀了‘魏武王’。”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汉魏室主任、著名汉魏史学家梁满仓研究员说:“所谓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是民间一种没有根据的传说,疑冢之说完全不足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考古与古文字学家郝本性认为,曹操葬在邺城是早已定好的,曹操封魏王后就开始兴建陵墓了,曹操去世时陵墓已经准备好了。
梁满仓认为:第一,这种说法没有实物依据,河北省磁县传说有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但经过专家考证,这片古墓实际上是北魏时期的墓葬群,而且确切数字也不是72座;第二,这种说法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目前的考古界也尚未发现曹操的疑冢。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说,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之说,完全是历史的穿凿附会,这与时代需要有关。
小说戏剧歪曲了真实的曹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学理认为,小说和戏剧中的曹操,歪曲了真实的曹操形象,这对还原曹操的本来面目有困难。
“从小说到戏剧,曹操都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人们只知道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在东汉末年,社会衰败、诸侯混战的情况下,汉王朝已没有能力统治天下,曹操用汉献帝的名义,用他的影响、地位,来实现自己统一北方的抱负,在中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对中国历史来说是功臣。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了时代的变革和老百姓的意愿,我们不能用正统的思想来看待这个问题,完全凭小说、戏剧中的曹操形象而歪曲了真实的曹操形象。”
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段清波认为,“‘七十二疑冢’应当是小说家编出来的。曹操和王莽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不高,跟人们的感情有关,曹操还要比王莽的评价好一些,但这两个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没有从曹操统一中国、对中国文化再造等来认识,实际上这是误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误解,不足为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