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俊介绍说:“如果挖太宽,挖掘的速度特别慢,挖的太窄了又怕影响火车的运行,这样跟铁路部门协商以后决定挖1米,又不影响火车的运行,又可以加快挖掘的速度。”
一米的间距只能是同时进两个人,而且要脸对脸的进去,作业面特别窄,虽然挖掘的过程很快,但是清理速度却明显跟不上。
战士们想到了一个好方法,他们把车厢的床单拿出来兜雪:把床单铺到平地上,把雪扒拉到床单上,然后战士们抬出去,这样要比一锹一锹往下端效率高很多。一个床单大约能兜半立方雪,一锹只能铲很少一部分雪,雪又松软,这个床单一兜正好一片。
近200斤的积雪,在4个战士的协力下,仅仅用了不到半分钟的功夫就被迅速清理到车厢五六米远处。同时,为了再次提高速度,官兵们还被分成了两组,交替使用床单清理积雪,短短半个小时,一节车厢北面的大半积雪就被清理完毕。
零下四十度战士脱衣清雪
相比清理车厢两侧的积雪来说,清理车厢下面的积雪是最不方便的。如果轨道上的积雪清除不干净,列车在行进过程中容易造成滑轨或者脱轨的事故,那么此次救援不但功亏一篑,而其很可能伤害被困群众。然而,车下不算宽敞的空间给刘建鹏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刘建鹏,身高一米七,负责清理最后一节车厢底部的积雪。刚开始作业的时候,他还有些不适应。刘建鹏说:“想把腰挺起来没法直,又想把头抬起来没法抬,作业空间太小,不好实施,只能是跪着的。再把身子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因此,在车厢下面选择一个合适的姿势,是快速清理积雪的秘诀。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和刘建鹏一样,另外3节车厢下面也有十几名战士在清理积雪,虽然他们采用的姿势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没有戴手套。这么冷的天,直接让双手接触冰雪,他们不冷吗?
刘建鹏解释说:“因为戴作战手套的话太笨重,也不好干活,有的战友直接把手套摘了,直接抱雪块。”
在搬运雪块的过程中,双手经常会出汗,这些汗渍随着消防官兵使用铁锹铲雪又转移到了铁锹把儿上,在零下40度的低温环境中,汗水立即冻结成冰,铁锹把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冰棒。
1月4日救援这一天,商都县境内刮起了当地有名的白毛风。白毛风,是强风将地面上的雪刮起来,在空中形成风夹雪的一种风。据介绍,白毛风经过之处,气温骤降,寒气刺骨,而今天这场风速超过了每秒20米的白毛风更是当地百年未遇。
虽然出发以前早有防寒准备,但是刚到救援现场的时候,还是让很多消防官兵打了冷颤。
出乎意料,距离刚来到现场仅仅5个小时后,战士们竟然把保暖的衣服一件件脱掉,将自己暴露在零下四十度的超低温环境里。刘建鹏向记者解释了原因:“就是热,因为工作量大,需要快。干一会儿,先是手套摘了,露出脸,然后再把帽子摘了,又把帽子戴上,因为怕感冒,后来把大衣脱了,冒汗了。”
虽然救援现场的天气十分寒冷,但是消防官兵们热火朝天的干劲儿给了旅客希望,他们清楚自己获救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支队长侯文俊说:“在救援过程中,除了我担心在那么恶劣的气侯下,可能会抗不住冻,另外一个担心就是能不能经得住饿,因为十几个小时他们都在抢险救援,从凌晨一直到中午12点多,他们是滴水未进,连早点都没有吃。”事实上,就像消防支队支队长侯文俊担心的那样,很多正在清理积雪的官兵早已是饥肠辘辘,但是为了能让旅客早一分钟获救,摆脱冻伤的危险,他们咬牙挺住了。
随着清理工作接近尾声,62名消防官兵终于有机会吃上这一天惟一一顿饭了:揣在身上超过了19个小时的面包和矿泉水。在寒风中战斗了一天的官兵,能吃上这样一口算不上饭的饭,从他们的表情上看,除了满足还是满足。
1月4日下午4时50分,火车的鸣笛声拉紧了所有救援人员的心弦,当1814次列车的最后4节车厢顺利开过被困的这个路段时,所有的消防官兵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经过乌兰察布市消防支队62名官兵将近6个小时的艰苦救援,1814次列车上最后4节车厢上的300余名旅客无一冻伤,全部获救。对消防官兵满怀敬意的旅客也许并不知道,这群帮助了他们的消防官兵有中15人被冻伤,还有两人摔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