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对宜黄书记县长“冠带闲住”的分析
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0-10-12 04:02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10月10日,江西省委宣传部发布新闻称,宜黄县委书记邱建国已被免职,县长苏建国也被提请免去县长一职,此前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宜黄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敏军已经被免职。

  因宜黄强拆自焚一案,惹起舆论风暴,三位“县太爷”被免,算是江西官方对民愤的一种交待。这个决定一出来,又引起公众热议。有人说:免职并不妨碍被免职者出任他职,而作为处分措施的撤职则意味着被撤职者在短期内不可能再任新职。

  汉字之精妙,一字之差可能意味大有不同。公众之所以有这种担忧,是因为现实已提供了无数活生生的例子,官员被免职常常成为一种带薪长假,趁公众注意力转移时,异地复出,没准还升迁——— 因为他被免职时,往往牺牲自己的利益替上司背黑锅,他获得补偿甚至奖赏不是很符合某些官场逻辑么?

  其实,如果把“免职”“撤职”“开除公职”放到古代中国的话语体系中,更容易区别。在古代,对免掉官员职位的处置,一般有两种:“冠带闲住”和“削籍”。“冠带闲住”是指某位官员的职务被免掉了,但其官员身份和相关待遇还在,他在闲住故园时还可以穿着相应级别的衣冠参加社会活动。也就是说,邱建国官袍上绣一只“鸂鶒”(清代七品文官补服上的动物图案)资格还在,那么“不闲”的时候,复出再担当重任,毫不稀奇。而“削籍”就不一样了,古代士人做官后取得了“官籍”,就和“百姓”有本质区别了,犹如“国家干部”和一般群众的区别。一旦削去“官籍”,就等于让其回到老百姓的队伍里去了,一般是犯了大错,甚至可能接下来就是司法追究了———因为不能将一个还有官员身份的人关进监狱吧,总得先剥夺其“官籍”,此举大有“刑不上大夫”的古意,和今日“开除公职”“开除党籍”类似。如果是“削籍”,那再要复出为官,就千难万难了,没有特殊的机遇,几乎不可能。

  对邱、苏两位“建国”大爷的处理,很显然就是“冠带闲住”。广大公众不满意,认为处理太轻,有人甚至认为是“保护性免职”。滥用公权力的成本如此之低,很难相信会有什么威慑力,也很难相信“宜黄事件”不重演。

  但是,反过来从邱、苏两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他们可能会觉得很委屈。这几年来中国大地上上演了多少强拆的悲剧,而“宜黄事件”确实只能算小概率事件。事件发生后,邱建国在免职前说过:“在今后的发展思路中,一定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宁可少上项目,甚至不上项目,也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段话很值得分析,我认为其中不无抱屈的意思。早知道会闹出这么大的事,还上什么项目!可对于一把手来说,他为什么要“非上项目不可”?不上项目,高GDP从哪儿来?政绩从哪儿来?而对地方财政来说,不拆迁,不卖地,拿什么补财政缺口?当一个县的家,很是不易呀,邱建国确实有理由抱屈。

  只要这种模式不改,免了两“建国”,还有后来人,强拆也不可能因此而停息。君不见,广西北海银滩,强拆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么?(十年砍柴 知名网评人)

编辑:梁铮
转发至微博:   分享: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