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陕西考古发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皇帝"习惯"吃海味
http://news.hsw.cn    来源: 新华网陕西频道  2010-10-29 17:17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新华网陕西频道10月29日电(记者 冯国)2000多年前生活在西北内陆的中国皇帝能吃上海味吗?答案是肯定的。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中国汉朝的皇帝在都城长安(今西安)不仅能享受到丝绸之路带来的西方之利,还可以品尝到来自东方海洋的螺、蛤等海味。

  知名动物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胡松梅说:“通过对汉阳陵陪葬坑出土部分动物骨骼标本的研究,我们发现了海相的螺和蛤。结合该陪葬坑代表或象征着主管皇帝膳食的太官之属,说明这些外来海洋动物已进入皇帝的食谱,成为其日常的海味。”

  据了解,在43件动物标本中科学家发现了至少29个动物个体,分属于18种动物,其中海洋动物4种,分别是文蛤、扁玉螺、珠带拟蟹守螺和白带笋螺。

  西安属于内陆地区,海洋动物怎么来的呢?著名丝路专家、中国文物出版社总编辑葛承雍说,这些来自东方的海洋动物很可能是当时沿海郡国供奉给皇室的海产品,也不排除作为商品进行贸易的可能。

  “这些海相的贝和螺均为经济软体动物,尤其是文蛤的肉非常鲜美享有‘天下第一鲜’的盛名,有些贝壳如白带笋螺还有观赏的价值。这对于研究内陆地区的海产品贸易或使用情况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她说。

  得出上述结论主要得益于考古学科的快速发展。与发端于地质学的田野考古学相比,如今的考古学已发展到科技考古阶段,除了要满足前期田野考古的要求之外,它更加要求实验室工作和多学科的参与。譬如上述海洋动物标本的取得与研究,就得益于田野考古之后在动物考古学指导下的实验室工作,通过研究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揭示古代人们在生前选择食物、狩猎、饲养家禽家畜等方面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概况。

  生有所好,死必享焉。地处中国西北内陆的汉阳陵是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的汉景帝及其夫人的陵园,考古人员1998年以来对其帝陵东侧的部分陪葬坑进行了发掘,其中3个坑内发现了大量粮食遗迹、动物骨骼等,出土的封泥证明其与主管皇帝膳食的官员——太官有关。

  胡松梅说,目前所研究的动物标本主要是一个陪葬坑出土的。除了4种海洋动物和后期侵入的褐家鼠之外,研究发现其他动物还包括兔、猫、狐、豹、羊、黄牛、青蛙、丽蚌、贾氏丽蚌、小鹿和麋鹿,首次在实物上丰富了人们对于两千多年前汉代皇室膳食的认知。

  中国古人对饮食非常讲究,皇室的膳食更是马虎不得。从饮食角度上看,膳食动物既有海洋产品、淡水产品,也有多种野生和家养的陆生哺乳动物。这些动物无疑为人们展示了当时皇帝的部分食谱,反映了其膳食结构的多样性和搭配的合理性。

  让专家尤其在意的是,这些出土动物中除少数的蛤、螺等绝不会产自当地外,大多数的动物都是当时渭河流域的本地动物,尤其是淡水习性的丽蚌对于水质的要求十分高。

  胡松梅说:“丽蚌如今在渭河流域早已不可寻,它们的存在表明两千多年前的首都长安的确是水草丰美之地,也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汉阳陵处在‘泾渭分明’的风水宝地的选址要求。”

  那么猫、狐和豹也进入皇室食谱吗?专家认为,秦始皇时期即有的上林苑在汉代得到更大发展,成为王公大臣、尤其是皇帝的狩猎之地,“打野味”甚至成为少年人的侠风行为。

  “狐、豹无疑是打猎所得,至于猫的来源,很可能是作为皇室厨房中防家鼠之用。有趣的是,猫最终没有防住,它们如今一起成了我们的研究标本。”胡松梅笑道。

  为何没有发现鱼虾呢?专家认为,由于发掘面积的局限性,以及目前主要对三个保存有动物骨骼的陪葬坑中的一个坑进行了科学研究,发现的这些动物并不能代表皇室膳食结构的全部。

  汉代史书有载:“上林苑中昆明池、镐池、牟首诸池,取鱼鳖,给祠祀。用鱼鳖千枚以上,余给太官。”

  “这次发掘的动物标本中并未看到鱼鳖,我们现在只能得出当时皇室膳食的一个大概结论。尤其是不能代表其他两个陪葬坑中没有,更不能得出皇帝食谱中没有的结论。不难看出,仅仅现有的动物标本,已足以绘出当时皇帝的丰富食谱了。”胡松梅说。

编辑:李晨
一键转帖: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相关新闻
·安康启动文庙保护维修二期工程 文庙全面油漆彩绘   10-10-27 03:27
·兵马俑考古欧洲获奖的“坐标”意义   10-10-24 13:15
·秦兵马俑考古捧得西班牙“诺贝尔奖”   10-10-24 08:41
·秦兵马俑考古捧得西班牙“诺贝尔奖”   10-10-24 08:35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