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平凹微博截图

贾平凹 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 陈团结 摄
昨日11时41分,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新浪开通微博。首篇微博,仅织五个字:圣诞节快乐!
贾平凹微博一开通,就迎来粉丝如潮围观。昨晚7点50分,粉丝已达26061人,且数字还在不断刷新中。
昨日中午,风闻“贾老”开通微博,记者迅速与他联系,“贾老”短信确认,“是真的,他们教的”。西安文学圈中,称某人为“老”,既有尊重之意,但更多的是善意的戏谑,文坛友人圈中以“老”互称,并非皆是鹤发白须的长者。
而在得知记者就此事进一步“旁征博引”时,贾平凹的短信则不无隐忧,称“别引深生事”。此处,人们大可怀疑“引深”为“引伸”之误。但贾平凹惯于造词,那么,在此且存疑。
当年“被开博客”,贾平凹曾抚案而起,大加声明。较之以往,此次开通微博,在这位作家的个人信息交流方式史上,可谓“翻天覆地”。
得知贾平凹开通微博,记者也联系了贾平凹的一些文坛友人,看大家对此“新生事物”所持何见。与贾平凹同样以坚持“手工作业”著称的作家陈忠实,对记者坦诚表示,他自己从来不通电脑,对博客呀、微博呀,对这类东西的优劣利弊完全不懂,所以不好评价,此番也不例外,至于他自己,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应该不会考虑去开通博客或微博。中国作家中最早弄潮网海的作家之一王蒙短信回复:“太好了,新年快乐!”贾平凹与王蒙,一贺圣诞,一贺新年,也算是相映成趣。肖复兴则说:“祝老贾的围膊(脖)在这个冬天里戴着暖和”,把“微博”故意写成“围膊(脖)”,一看就是潮流中人。鲍鹏山则免费奉送“广告”一则,“平凹微博,虽微必博!”复又补充:“我们读平凹的小说,读平凹的散文,现在,让我们读平凹的微博”,言下之意,颇显期待。
当得知记者就此已询问并得到了一些文坛友人的反馈之后,贾平凹似乎“惴惴不安”,短信“告诫”到,“别引深生事!”显然,信息交流方式的突飞猛进,也一时无法改变这位作家在创作上大刀阔斧但在生活中却“谨小慎微”的“惯性”。
后来,因电话未能接通,记者短信追问贾平凹:今后会否一直坚持自己发微博?对微博的力量有无充分估计?万一如果与人在微博上发生“战斗”怎么办?拟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甚至记者还以“引深”为例,问他“以手写输入习惯,怎样能避免错别字?”但贾平凹那边一片寂然,再无回应。
也好,有微博在此,关于这些未得到解答的疑问,我们且读其文、观其行。
本报记者 王锋
幕后推手:我是“微博控”,吸引了贾平凹
贾平凹成功开通微博,对很多粉丝而言,新浪读书频道的美女副主编姚文坛“居功至伟”。
作为陕西文坛当家人,贾平凹和新浪读书频道合作很多。而姚文坛和贾平凹也是老朋友。昨日,贾平凹正式开通微博,正是姚文坛一手促成的。
“我来西安,是冲着贾平凹的新书《古炉》来的。可不是专门来邀请他开微博的。不过,我坦白,贾平凹开通微博,是被我吸引的。”能让不懂电脑的贾平凹玩上这么“潮”的微博,姚文坛也小得意了一把。
贾平凹的微博注册、首条微博的发出,都是在自己的书房里开通的。姚文坛告诉记者,她是个典型的“微博控”,就算是在和贾平凹聊《古炉》,她都时刻不忘拿起手机,收发微博。
“你在弄啥呢?”看到姚文坛一直在把玩手机,贾平凹也挺好奇。一看贾平凹兴致盎然,姚文坛也很高兴,立马就把手机拿给贾平凹看。看到屏幕里的内容不断刷新,贾平凹也觉得挺有意思。
此前,早在新浪开始公测微博时,出于宣传的目的,姚文坛也多次邀请贾平凹开微博,可是一向不用电脑的贾平凹都婉拒了。“微博可以用手机发,就像你平时和我发短信一样,很方便。”姚文坛这么一说,贾平凹也来了兴趣,“这么简单的话,那我试一下吧!”
在姚文坛的指点下,贾平凹终于通过手机完成了微博注册,并在11:41发出了第一条微博“圣诞节快乐”。另一头,获知贾平凹开通微博的消息后,新浪微博方面立即全力配合,在多个渠道进行“广而告之”。不到两个小时,贾平凹在微博的粉丝就上万。
其间,在首条微博发出去不到5分钟,贾平凹就接到多个熟人电话,询问开微博的是不是贾平凹本人,这一切也让贾平凹觉得很惊奇,而很多粉丝的留言也让贾平凹觉得“很不错”,当即向姚文坛“表态”,会把微博坚持下去。
虽然以前网络上出现过贾平凹的假博客。不过,姚文坛表示,微博有个“V”认证,带“V”的绝对就是本人,粉丝可以放心地和贾平凹互动。 本报记者 吴成贵
记者快评
“围脖”织好,亦是“壮锦”
即便说破大天,事情也还是很简单,无非是:一个名人开通了一个微博。
但,之所以决定为此人“牺牲”如此大版面,是因为,此人是名人,且“大大的”有名,举手投足,众人多所关注。而且,曾长期以“严防死守”坚持“手工劳动”著称文坛,“不弄高科技”。昨天却突被启发,原来发条微博和发条短信一样简单,于是,一跃驶入信息“高铁”。“围脖”织好,亦是“壮锦”。小学课本上,我们知道远方的壮锦是何其壮丽。
当明星开通微博,在现实中无法亲近明星“肉身”的粉丝,往往倍觉亲近,因为,在理论与技术上,从此与明星“天涯若比邻”了。老贾一句“圣诞节快乐”,寥寥五字,两小时内,赢得粉丝过万,已足以“检阅”出拥趸之众。今后,汪洋人潮,少长咸集,人们从其微博中找信息,觅商机,挖线索。
然而,将来又会如何呢?
愿“新鲜劲儿”过后,老贾还能坚持。因综观信息大海,一些名人博客与微博渐次名存实亡,注册个号码或打声招呼,从此便泥牛入海。去年,某美女名作家开通博客,万众轰传,但一年半来,或因政务繁忙,其仅六篇短文与一篇访谈挂于页面,火爆局面复归平淡。博主须及时更新信息,才不枉众粉丝“粉”你一场。
其次,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若把微博写成了吃喝拉撒、针头线脑,那是他的自由,但粉丝们想必会失望。且不妨以文坛小生韩寒为例,韩寒开通微博时,一言未发,粉丝逾万,而他后来对社会问题的发言,动辄引来海量的转载与评论。我们也非常乐意看到,贾平凹对文学及社会问题的真切发言,能以名作家之影响力,推动社会点滴进步。
再次,不可忽视微博的交流功能,当粉丝们千呼万唤无回应时,其心境之寒凉失落,概可想见。
当然,还愿老贾能从博客上积无数经验,获无数灵感,大千世界,尽现笔底。
试想,老贾如果发一条微博,称自己要去哪里吃碗泡馍,估计,该泡馍馆之盛况可想而知,别说辣子酱了,糖蒜都会被剥完。
这就是名人微博的力量。但,其力量不当仅限于此。
愿老贾创作之余,织好“围脖”。须知,“围脖”织好,亦是“壮锦”,而非长袍短褂或大旗高帽,非跳踉讨巧的舞鞋与衬托倩影的花裙,非隔离生活温度的手套,非置民生艰困于无睹的眼罩,非对现实无所发言的口罩。所织 “壮锦”,悲欢皆有,五味俱全,才是真实有力的写作者。
当然,有朝一日,倦于微博时,要淡化或放弃,也是他的自由。但既已“开织”,不妨“织”好,为读者,为自己,何乐不为。 王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