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父亲18年来对我无私的奉献和培养”,小刘(右一)深深地向父亲(左一)鞠了一躬

22日中午,抬水回来。他们的房子下是猪圈
几天没见,刘杨仿佛变了一个人。
那个嚼着口香糖、衣着光鲜的小刘,此时正窝在一堆旧棉被中……
现在的他在室内也总戴着棉帽子,没那么帅了,没那么酷了。从形象上,他是彻底被打败了。
12月26日晚,在商洛市商州区沙河子镇二中住校生租住的民房里,记者再次见到小刘。
七天了,大山里生活的这七天,小刘感触很深,只两个字:“冷!苦!”
老刘:说实话,我撑不住了
“实在受不了满院子都是猪圈里的那股味道。”他根本吃不下饭,饿得受不了,才忍住呼吸,胡乱吞了半碗白面条。前几晚,他与张奇奇挤在一个被窝,但屋子又潮又冷,半夜里被冻醒过好几次。后来小刘换了房间,情况能好一点——但又能好到哪里去呢?楼下,不偏不倚正是那个散发猪屎味的猪圈。
终于,小刘和发小都“体验”成感冒了,“也挺好的,鼻子什么味也闻不到了”。每天“与猪为邻”,熬过了深山里的七个日夜。
小刘的父亲刘进一直陪着,住在教师宿舍,有电褥子,但他不用。校长劝他,“这么冷,你用呗,你娃又看不到!”老刘急了,“那是我亲生儿子,他都冻着,我哪能忍心用呢?”
于是,老刘也感冒了。24日平安夜那天下了雪,山里的雪很大,天气也越发寒冷。“说实话,我也撑不住了。”老刘几次想打退堂鼓,可说好了要体验一周呢……
儿子:咱才待一个星期
“咋样?能行不?”儿子说:“咱才待一个星期,山里这些娃常年都这样,我坚持坚持吧。”也顾不上形象了,旧棉被、厚棉服,能窝就窝起来。
圣诞节那天是周末,老师学生都回家了,老刘带着小刘、小侯到村口一家小餐馆吃饭,第一碗饭端上来,小刘对父亲说:“爸,你先吃吧。”
简单的几个字,老刘听得心“嗵嗵”直跳——儿子有爱心,也知道感恩了,“这比挣到500万都让我开心!”
12月27日上午,老刘小刘该走了,小刘对一起挤过冰被窝的张奇奇说:“要有自信,一起奋斗,走出大山,回报社会”。他抱住张奇奇告别,“我想,我肯定还会回来的。”
他转身对老刘说:“感谢爸爸为我无私奉献了18年”,儿子给父亲深深鞠了一躬。
老刘,流泪了……
专家观点
“在蜜罐里长大”但那不叫“成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副所长邓希泉研究员说,原来“他”不知道感谢,是没有教会“他”感谢,这是教育的失败。所谓富二代存在的问题,跟家长营造的环境有关。从小到大,父母包办。要知道,“在蜜罐里长大,不叫成长”,它只是身体上的长大,而不是精神上、性格上、社会意义上的成年。
邓希泉认为,老刘的做法,让小刘“在吃苦中、在为人处世中、在平等的交往中、在尊老爱幼中”找到反差,从而反思,使其正确“认识人生、劳动、权力、财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陈光金研究员认为,这不仅是富二代的问题,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里都是众星捧月,孩子经不起挫折。
“一定要让他去了解,这个社会存在着千差万别的生活境况”,需要对他人和社会有一份关怀,树立一种基于同情和爱的社会责任心,这对富二代形成一种“好一点的社会心态、社会行为规范和文化,是有价值的”。
新闻回顾:陕北老板送儿进商洛深山讨苦吃 条件之差超出想象
12月5日,华商报A11版以《大山里的住校生》为题,报道了这所中学住校生在艰苦的环境中矢志求学的现状。这篇报道对陕北老板老刘触动很大,他决定将儿子送到商洛市商州区沙河子镇体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