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剑、秦巴子、伊沙、春树、西毒何殇(从左至右)
以唐代诗城长安为旗帜,2010年初,当代的几位西安诗人发起名为“长安诗歌节”的民间诗歌活动,直至2011年1月1日凌晨,他们的活动整整进行了40场。
在2010年中,伊沙、秦巴子为核心的这个诗歌群落不间断地组织着小范围的诗歌聚会,被他们称之为“长安诗歌节”,每次聚会除了吃饭喝茶外,最精彩的部分则是每位参与者朗诵自己的最新诗作,其他人一起讨论,这种聚会约一两个星期一次。每场活动,几乎都有不同的嘉宾,从著名诗人严力、唐欣、杨黎到新生代的作家春树都是这个活动的座上宾,甚至很多到西安的国际诗人也听闻“长安诗歌节”大名,也成为座上宾,例如加拿大诗人米歇尔马多、英国女诗人殷海洁。
这几位诗人称是想以此种形式让诗歌回到诗歌本身,创作、朗诵、聆听、探讨诗歌是长安诗歌节的这种“诗聚”的核心内容。
■宗旨
像古人一样 享受诗歌
长安诗歌节2010年度轮值主席秦巴子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个定义中他们最想突出的是“日常”、“享受”两个关键词。“全世界有很多诗歌节,都是会议式的狂欢,形式感过于强烈,或许延伸到会议外有少量的诗歌活动,但也不是诗歌节的主要内容。长安诗歌节是日常性的、诗人朋友之间的聚会,以诗歌为中心,具有日常性,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对场所、人员要求很简单,在饭馆、茶馆,费用也只是朋友见面的日常性的消费。通过朗诵和讨论作品,把诗歌带进日常生活中,是诗人和诗人朋友享受诗歌的方式。诗歌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的宗旨将诗歌长安的大唐气象还原到诗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古代诗人们就是这样生活的。”他说。
诗人伊沙和秦巴子一样,是西安这个诗人群落的核心成员和带头大哥,他昨日告诉记者,自古历来的中国文化构成里,诗人吃饭喝酒吟诗是个传统,在长安诗歌节诞生之前,他们也有一些日常性的聚会,但弊端很大,大家在吃饭喝茶时回避文本,导致聚会没有诗歌的内容,没有文本的讨论,最多的是谈诗歌的江湖八卦。“长安诗歌节,我们很严肃,朗诵作品,讨论作品,延续了西方的严肃诗歌讨论传统。现在的聚会、吃饭其实是比较克制的享乐主义,不是古人的吟唱,不是娱乐化的朗诵,而是借文本讨论,容纳了研讨会的性质。”伊沙说。
长安诗歌节另外一个关键词“享受”,秦巴子认为,所谓享受诗歌,是指诗不光是写给别人看,诗人自己也需要而且必然要享受诗歌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一种是创作的快乐;一种是阅读和聆听的快乐,来自于诗人之间的朗诵;第三种是互相探讨和激励的快乐,让诗人脱离最狭隘的写作。他认为长安诗歌节的形式让创作、朗诵、聆听、讨论、激励结合在一起,让诗人充分享受了诗歌带来的快乐。
■坚持
保持纯粹和民间永远拒绝商业因素介入
2011年的第一天凌晨,长安诗歌节官方博客上发布了“长安诗歌节现代诗成就大奖”评出的消息,候选人名单则是从参加长安诗歌节并朗诵自己作品的本年度嘉宾中产生,获奖者是著名诗人严力。秦巴子说,“没有奖品,也没有奖金,就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意义更大。”
他说长安诗歌节谢绝不速之客,拒绝非诗因素介入,而且这个奖项永远不发奖金,不接受任何商业赞助,就是为了保证纯粹性、诗学精神,但每年颁发给诗人的奖杯会不同,由哥们凑钱,根据诗人特点特制奖杯。
记者了解到,目前“长安诗歌节”已经成为一个多系列的诗歌综合体,除了最核心的长安诗歌节活动本身,还有博客、论坛、长安诗歌书城、系列图书、官方网站等。谈及将来的发展,秦巴子称,长安诗歌节本质是诗人朋友聚会,首先应该是民间的、愉快的,不排斥更多朋友加入,但必须是要有相同或相近诗歌立场和趣味,同时遵循诗歌节游戏规则,他们不会把长安诗歌节做成大规模商业活动,但会为一些特殊命题做一些大规模的朗诵。 本报记者 狄蕊红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