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视察经开区城市建设
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宝根视察经开区城市建设
初步形成的未央路金融商贸轴
汉唐故地,雄风再起!
千年轮回的城市变迁,令古都西安的北城又一次迎来加快发展的历史契机!
2010年12月25日,西安市政务服务中心发布公告,将从环城南路68号迁至凤城八路95号,同步进驻的30个市级部门可集中办理150项审批服务事项。2011年春季,西安新行政中心将在经开区张家堡区域对外办公——以此为契机,西安“双中心”的城市发展格局将初步成形。服务广大市民,凝聚群众智慧,统筹八方资源,加快科学发展,大西安国际化进程将在新的坐标系上全面推进!
作为新的中心市区,从历史性地写入西安“十一五”发展规划,成为全市建设的重点“目标”之一,到“十二五”启动之年的兑现承诺、变成现实,短短的一段城市架构演绎变迁史,凝结了中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多少智慧和心血,又寄托了多少群众对大西安崛起的期待和憧憬。
“从目标到现实,新中心建设对我们是压力,更是机遇,是动力!”抚今追昔,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郭学民不无感慨,没有新中心建设,就没有我们城市形象的全面改善,就没有开发区承载功能的系统跃升,也难以想象周边群众的生活品质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历史巨变。
时间追溯到2007年,彼时的经开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崭露头角,高歌猛进,但城市化进程仍略显滞后,一批断头路阻碍了城市发展的“视野”,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的“短板”,则不仅难以满足未来城市新中心的客观需要,而且开始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持续引进形成制约;更令人忧虑的是,区内14200余户、4万多村民,似乎“游离”于高速发展的城市之外,私搭乱建严重、配套设施薄弱、安全隐患丛生的33个城中村,成为新中心建设的“拦路虎”……
2007年10月23日,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宝根调研经开区指出,经开区要着眼全局、率先发展,建设加快西安工业化进程的承载区,要加快城市配套设施完善,带动区域发展,服务城市新区建设。
2008年7月8日,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调研时强调,经开区要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着力打造产业聚集、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工业新城区。
“面对西安城市转型的战略需要和福祉广大群众的惠民诉求,新中心建设已不单单是经开区自身的事,它关系到市民生活提升,更关系到西安在全省的率先发展和大都市龙头带动作用的充分发挥。”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一背景下,攻坚克难、趁势而上已成为必然,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大资金投入、大手笔建设则显得尤为迫切。
——2007年10月,总投资500亿元的城中村改造由经开区与未央区联手启动。短短一个月时间,北康村成为经开区历史上第一个被整村拆除的城中村。此后半年,先后有12个村庄从城市新中心悄然“隐退”。在未央区委、区政府和广大村民的全力支持下,目前,经开区中心区内33个城中村已全部启动改造,26个村整村拆除,7个城中村、1982户村民顺利回迁。
——2008年6月,更为系统的《经开区城市管理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出台。管委会提出,用3—5年时间,包括城中村改造投资在内,多方筹集700亿元,对中央商务区范围内城市建设实施全面系统的整合提升。其中,结合城市骨干道路改造,以未央路为主轴形成金融商贸中心,以文景路为主轴建设绿化景观街区,在朱宏路以东区域打造城市新中心商务示范区成为三大亮点。
——随即,总投资200亿元的朱宏路以东区域综合改造宣布实施。目前,已签订企事业单位拆迁协议71户,3个城中村启动拆迁,完成土地储备1699.7亩,一批景观绿化及广场建设先期启动,陕钢集团、兵器集团、中航重机、中建集团四大企业总部意向入驻,区域功能转型、土地集约利用、打造城市新中心商务示范区迈出坚实的一步。
——2008年秋冬,根据全市部署,经开区三年大植绿工程拉开帷幕。目前,已完成投资超过2亿元,新建街头绿地广场11处,新增绿化面积37万平米,改造绿化面积10.82万平米,栽植各类乔木42793棵,各类花灌木350.39万株,其中栽植20公分以上大树4889棵,全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9平米/人。
2009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制造业协会和西安市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西安城市发展高层论坛上,与会代表达成共识——加速转型,科学发展,以城市新中心建设为突破口,促进要素集聚,加快工业化进程,带动北部区域发展,推动城市价值兑现,全面提升西安的城市竞争力,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挥日益重要的龙头带动辐射作用。
经过持续不断的大投入、大建设,新中心迎来了令人欣喜的大变脸、大提升——东西方向的凤城一至十二路,与系统改造后的未央路、文景路、明光路3条南北大动脉,编织成便捷顺畅的交通路网和绿色通道;加上城市运动公园、张家堡广场、文景公园等大型公共配套及遍布全区的街头广场,构筑起“人在绿中走,车在绿中行”的生态写意空间。与此同时,金融商贸、餐饮娱乐、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保障行业蓬勃发展,不断地满足着都市生活的全方位需求。
2010年,经开区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推向纵深和精细化,城中村改造提前“转段”,朱宏路以东区域改造加快推进,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显著提升,浓郁的大都市时尚气息扑面而来。架空线落地、城市点亮、景观绿化、商务配套等关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细节领域被充分关注并有效解决;分布于主要商业路段的LED显示屏与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相映成辉,让这里的都市夜生活倍感“妩媚”;过街天桥、彩色公交专用路面,自行车专用线、企业自有停车位开放等创新性举措,强化了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全年累计1万多人次、活跃在街头的“小黄帽”(交通志愿者),在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劝导纠正不文明行为的同时,用他们的行动向广大市民“诠释”着千年古都的文明新声……
与此同时,得益于广大入区企业的协同给力,2010年,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了35%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达到“十五”末的四倍以上,呈现出规模扩张、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产业经济对全市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大。
——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58亿元,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56.7亿元;引进外资4.3亿美元,占全市总量1/4;引进内资159亿元,占全市总量1/5。
——完成工业总产值920亿元,占全市总量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5亿元,占全市总量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占全市1/6,两项指标位居全市第一;
——率先布局的经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04亿元,同比增长83%,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9%。
……
“以工业化发展带动城市新中心建设,以新中心建设促进工业化发展,经开区在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上遇到了种种困难,但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却受益更大。”经开区领导班子认为,新中心格局的形成才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建好新中心,服务大西安,真正的挑战刚刚开始,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产业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
|